学校新闻

【纺大育人】(五)传媒学院:立足统整式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媒体融合背景下全媒体人才

通讯员:朱煜来源:传媒学院 阅读:发布时间:2019-02-18审稿:曾令玉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新媒体技术更新迭代,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重塑了传媒生态,传统媒体传播格局正在发生变革。与之对应,传统的传媒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掌握融媒体技能的新型人才。传媒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多学科融合发展为目标,立德树人,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学院发展内涵和和办学水平明显提升。

(传媒学院2018届毕业生作品展亮相光谷K11购物中心艺术展厅)

一、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念,立足专业特色发展,对接行业发展需求

立足学院专业特色发展,优化专业结构、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加强学科专业融合,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构建全流程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教育上水平。立足传播学和设计学相结合,打通专业壁垒,融合专业优势,打造优质共享金课,对标国家课程大纲标准,建设特色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文科与艺术学科融合,形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靠“一体两翼”(“融媒体传播”与“文化创意”)打造根植于不同学科方向,面向数字创意、时尚设计、广告服务等产业所需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湖北文化强省建设。出版《时尚与传播评论——跨媒体传播》论文专辑,组建了艺术理论与时尚跨文化传播、品牌管理与广告营销传播、数字媒体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 、新媒体与视觉传播研究等四个学科团队,对接融媒体传播行业发展。

undefined

(教学成果获奖)

二、创新试点“2061”人才培养模式,对照人才培养国家标准要求,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育理念

结合数字媒体专业本科学生培养计划国家标准制定了针对我院发展的规划指南,明确了在素质要求、艺术修养、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实施路径,并创新提出了“二十个学生+六位教师+一间教室”的人才培养试点计划。吸收国外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可借鉴之处,结合我国对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培养的标准和要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发挥学校、学院特色优势,加强软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块建设,推动跨学院学科合作、跨专业领域合作,探索建立教学研究中心和教学质量控制中心,优化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改变人才培养过程中与社会发展不匹配、不对等的现实问题,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艺术素养,围绕人才培养的各阶段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将科学、技术、艺术、工程相结合的理念,深化课程内容知识维度,通过项目制目标倒推制,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教师及课程的合理组织,提升教学资源的融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

undefined

(“二十个学生、六个教师、一个教室”——传媒学院举行基于国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

三、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转换教学实践物理界限,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加强课程间的有机结合,淘汰“水课”,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教学环节,构建“贯穿产业链”“覆盖行业面”的特色教学模块,形成优质专业课群。加强教材体系的整体深入研究和建设。以系列特色课程建设为依托,结合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建设能够在人才培养质量中产生跟踪、评价及反馈作用,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的优质教材。升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学院把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贯通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学生的实践课开在了直播间、摄影棚等按照真实生产条件建设的教学场所中,形成“大一有意识、大二有规划、大三有行动、大四出成果”的理念,让创新创业课程贯穿4年的大学生涯。学院申报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级教研项目8项(获批3项)、教学团队4项、示范特色课堂1项、完成教研教改项目结题8项、出版教材2部。

undefined

(科研项目获奖)

四、立足三级认证体系,基于知识的多元联结,开展统整式课程教学改革

通过统整式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艺术素养。吸收科学及相关学科知识与方法,发展艺术设计学中的跨界、融合的创新发展。促进学院内部多学科教学资源的融合,形成多领域互补性"统整"式团队教学模式。基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相结合的艺术设计学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提升学生多学科知识链接,从多元角度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构建适合理工类高校的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实践水平培养体系;促进教师的知识拓展,加强教师之间对课程规划的沟通,通过积极主动地设计、规划、实施"统整"式教学工作,促进教师能力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获批3项教育部2018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发了基于微软VR眼镜的《全息影像实验虚拟展示项目》,着力构建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

undefined

(意大利米兰多莫斯设计艺术学院Michele Aqulia作实践方法报告)

五、打造融媒体传播实验教学体系,开展多专业融合,全方位全流程育人

培养能在融媒体平台上生产各种信息产品的人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新的定位。发挥传媒学院专业优势,应对行业发展需求,打造实验教学体系,形成弯道超越。建设“中央厨房”式的融媒体传播实践教学中心。利用现有基础,整合实验教学设施,搭建扁平化、交互式、开放式实验教学空间;以结果为导向,开展融合式课程教学。将传播学、广告学、设计学(动画、摄影、数字媒体艺术)等教学内容的交叉融合,实现人才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开展团队式教学,构建优势互补的多专业教师教学团队,通过多元化课程同构,培养适应传统媒体、跨媒体发展的复合型人才。2018年,全年申报校级大创项目申报19项,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项;积极组织老师指导学生参展参赛,学生在ONE SHOW 中华青年创新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各类专业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30项、省级奖项30项。

undefined

(规划建设中的融媒体实验实训教学研究中心架构图)

六、开放式办学,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开阔人才培养视野

通过开放式办学,吸收国内外优质的教学理念、方法,通过增强国际化视野,提升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5项_和2项国家高水平外籍专家项目)建设立足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德教育比较研究的艺术与传播研究中心(Art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enter,简称ACRC);开展流动专家讲学制度,举办系列高水平学术讲座。利用与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科技应用大学,英国创意艺术大学合作,引入国际国内优质教学课程。开展学生同题创作、访学交流,提升办学水平。开展中外教学和科研的研究、合作。开展实验实训基地平台建设。力争三至五年成为湖北省新型融媒体传播设计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与德国汉堡应用技术大学签署合作协议,筹划申请 “摄影历史与未来”联合研究项目,与英国创意艺术大学就加强动画和多媒体的交流与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undefined

(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院讲学)

七、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学院+行业+企业的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与广州名动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武汉纺织大学-名动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项目获教育部2018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建设,在武汉美术馆、合美术馆和安徽黟县艺家园写生基地等地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与武汉动漫协会共同承办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湖北省选拔赛初赛,对创新型实践人才培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紧迫感。积极组织和大力支持老师指导学生参展参赛,学生在ONE SHOW 中华青年创新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春季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类专业赛事中获佳绩奖项45项、省级奖项15项。

undefined

(学院与武汉美术馆正式签订馆校合作协议)

undefined

(学生在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获奖)

八、党建带团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着力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全媒体人才

加强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以“支部主题党日”为载体,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学生党员赴革命圣地韶山开展党性锻炼主题教育,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分析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发挥学院人文社科和艺术多学科优势,在课堂、专业课程、实习实践、管理服务中融入更多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面的“三全育人”格局和十全育人体系的建构。学院获得学校啦啦操比赛三等奖、太极拳比赛三等奖、第三届“诚风廉韵”配乐诗朗诵大赛优胜奖,其中两个社团获评学校年度“十佳社团”;学生就业率93.13%,19名学生考取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研究生,8名学生到拉夫堡大学留学深造。

【纺大育人】系列稿件:

【纺大育人】(四)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融合中英教育资源,构建国际化创意人才育人体系  https://news.wtu.edu.cn/info/1002/21143.htm

【纺大育人】(三)艺术学院向创研型转型 强化设计学科特色建设  https://news.wtu.edu.cn/info/1002/21053.htm

【纺大育人】(二)经济学院基于学生成长成才“五格局”实践育人模式:武汉纺织大学“青春护农”社会实践团纪实  https://news.wtu.edu.cn/info/1002/21033.htm

【纺大育人】(一)材料学院:以生为本 立德树人 构建全员育人体系  https://news.wtu.edu.cn/info/1002/21025.htm

编辑:程鹏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