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纺·谈│2020年度科研标兵殷先泽:科研过程中每个环节必须严谨https://news.wtu.edu.cn/info/1002/28393.htm
纺·谈│2020年度科研标兵毕曙光:把国家、企业的需求转化成基础研究、再进行课题设计,是我坚持的方向https://news.wtu.edu.cn/info/1002/28525.htm
纺·谈│2020年度科研标兵陈佳: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https://news.wtu.edu.cn/info/1002/28394.htm
纺·谈│2020年度科研标兵刘延波:深耕静电纺丝技术研究14年 https://news.wtu.edu.cn/info/1002/28527.htm
纺·谈│2020年度科研标兵段丁强:用经济学知识来解决社会问题 https://news.wtu.edu.cn/info/1002/28610.htm
今年5月,学校召开科技创新大会,隆重表彰2020年度科研标兵和2021年度科学技术奖励项目获奖人员。近期,宣传部、科技处组织大学生通讯社学生记者,对科研标兵就其学术经历、研究领域、科研成果及下一步研究规划等问题进行了系列访谈。《纺·谈》栏目本期推出成果转化标兵、环境学院李东亚副教授专访。
记者:请介绍下您的研究项目内容和应用方向。
李东亚:我们的研究内容和应用方向,主要是结合学校的纺织特色,针对纺织印染废水等有毒有机废水深度处理中的科学难题,开展了一系列的非均相高级氧化方法对废水中有毒有机物深度处理技术的研究,在复杂废水中有毒有机物的选择性氧化、脱毒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相关研究内容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团队成员的成果形成了一系列的论文和专利,例如2020年期间,有9篇科研论文被中科院一区SCI期刊收录。形成的相关技术也累计获得了13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授权。该技术也在实际的工程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解决了一些企业的废水处理难题,比如在和新纺集团的合作中,我们的相关研究就为其含硫难降解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我们团队的研究过程是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相结合的,这么做是源自我们的教育理念——技术、工程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目前常提及工业的智能化和现代化,想要实现这些,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科技人才的培养。我们在培养我们团队中研究生、本科生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技术和工程,希望将来他们毕业了之后成为科研和工程结合的一线研发型人才。
记者:请您简单谈谈学术经历和感悟。
李东亚:在大学期间我并没有在科研这种环境学习的机会,如果有的话我会在后面做学术的时候更加明晰自己的道路,能够节省这些年摸索的时间了。因此现在我希望我能够给我的学生提供科研的良好环境,完整的实验体系等条件。借这次接受采访的机会,我也希望能够更好的让优秀的学生了解我们并加入我们,为他们的将来发展提供助力。
记者:教研过程中您是如何指导学生的?又是怎样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呢?
李东亚:我培养我的学生时候会特别注重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的结合,因为学生将来不论是选择找工作、考研或者是读博,最后都是要去现场接触一线工作,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把科研和工程教学相结合的原因。
我觉得培养学生科研兴趣这方面最关键的是自信,能不能做好取决于他能否在这件事上取得自信,倘若相关成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会越做越好,可要是一直受挫而不能自我调整便慢慢地失去这方面的自信了,然后渐渐地失去兴趣。所以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达到自我认可,兴趣自然而然的就培养出来了。
记者:能谈谈您下一步的科研方向及规划吗?
李东亚:我们团队的科研方向是结合武汉纺织大学的纺织特色生态环境,去处理以纺织印染废水为主体的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希望能研究出更好的水处理技术,比如如何进一步的降低处理成本,给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如何拥有更好的技术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所以我们期望能让更多的本科生参与进来,为绿色发展所需的人才储备提供一份支持。
记者:能请您谈谈对未来学生的寄语吗?
李东亚:未来将是一个技术大发展的社会,如何在这样的社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这样的学习能力的获取是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培养,例如加入一些团队去学习等,在团队中可以快速的学习然后摸索出自己的道路。
大学的四年时间,我不认为应在悠闲中度过,而应该从一开始就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例如加入实验室学习等。我们的团队中就有成功的例子,因此我希望那些想去从事科研方面研究的同学,在大一的时候就应该进入实验室进行学习和努力,同时我们也欢迎有更多各个专业的本科生来加入我们的团队。
个人简介:
李东亚,男,1982.11,河南省周口市人,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注册环保工程师,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人才计划。
2015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获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5年7月起在武汉纺织大学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要从事难降解工业废水治理领域的技术研究及其工程化应用,主要包括高级氧化催化剂调控构筑机制及其模拟计算;高级氧化界面反应过程及降解机制,高级氧化新技术及其工程化应用;
主持或参与国家863等科研项目13项,横向科技合作项目10余项;国际刊物《Environ. Sci. Technol》、《Chem. Eng. J》等多个期刊审稿人。在《Chem. Eng. J》、《Carbon》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被SCI、EI收录34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篇,其中已授权9项。2020年度,科技成果服务企业,获得项目科研经费到账530余万元;所研究废水控制技术成果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