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经纬”织就评论网,“好评”传递纺大音——武汉纺织大学第二届“经纬好评”校园网络评论大赛启动,面向全体师生、校友和社会人士征集“网评作品、创意评论”等两类网络作品。这是学校深耕网络文化建设、提升网评传播力的进阶探索,通过赛事搭建思想交流平台,让评论既有锐度又含温度,用“评”绘就发展画卷,用“论”彰显纺大精神。大赛将进一步厚植师生网络文明素养,凝聚起建设“美好纺大”的磅礴力量。作品征集火热进行中,诚邀师生、校友及社会人士共书精彩,投稿邮箱3345132517@qq.com。
Z世代指在199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初期出生的一代人,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天生的网络原住民。Z世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曾经被打上过“低头族”“网瘾少年”的负面标签,但是随着时光流转,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数字化浪潮中从“网络旁观者”蜕变成为了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种花新青年”。
青年人利用网络播撒知识火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有一批具备学术背景的青年人扛起了传播知识的大旗,利用自己的方式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转化成为生动有趣的科学常识,让科普不再变得枯燥无味。比如B站Up主“毕导THU”从物理结构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蓝莓是蓝色的视频获得了1800多万的播放量;医学博士毕业的Up主“兔叭咯”在B站科普各类医学知识和养生常识收获了812万名粉丝;航天工程师周炳红在抖音开设“航天小周”的账号,凭借一条“为什么火箭要拐着弯上天”的短视频收获超200万的点赞。这些青年人利用网络播撒出了科学的星火,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以他们为榜样迈入了科学的大门。
青年人依托屏幕勾勒文化基因。B站Up主“南翔不爱吃饭”承包一片藕塘复刻了国家级非遗传承龙泉印泥的做法,视频获得了1600多万次的播放,让无数网民在火烧留痕里感受到了璨红的中华文化;国风变装少年朱铁雄专注国风文化传播,以“变装为皮,剧情为骨,国风为魂”的风格激发出青年人保护传统文化的共鸣;90后女生李子柒记录的田园生活日常让疲于奔波的人们暂时忘却了浮躁的生活,她的视频火遍全球,也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青年偶像。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轻人以新媒体为画笔,掀起了一场文化复兴活动,他们勾勒出了传统文化的美丽画卷,让无数网民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为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注入了强大的青春力量。
青年人集聚云端参与社会公益。互联网不再仅仅是年轻人社交和娱乐的场域,而是成为了新时代青年传递正能量、践行使命担当的线上阵地。清华博士佟硕依托专业背景在B站注册账号“佟大大还是ETT”,免费为高中生讲授高考数学的相关知识点,截止目前投稿已达到1亿播放量;95后设计师胡成兰回到家乡重庆云阳,变身“新农人”身份,利用抖音记录自己的工作日常和乡村生活,并开启线上直播,为当地的土特产品牌打开销路;中国传媒大学师生志愿参与“光明影院”项目,与爱奇艺平台合作制作用声音讲述电影画面信息及其所包含情感含义的无障碍电影,助力视障群体实现同步共享文化权益。无论是公益直播授课、数字赋能助农还是守护弱势群体,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社会公益,这些行为不仅营造出了善意互助的公共氛围,也会社会治理贡献了青年智慧。
“种花新青年”的产生不能仅仅依靠青年人想传递正能量的内生动力,还需要来自高校和社会的支持和培育。一方面学校要发挥出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将网络素养课程纳入到通识教育体系中,并且增加与网络素养相关的第二课堂学分,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参与制作优质网络文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社会也要构建起完善的支持体系,打造校企合作的网络实践育人平台,加大对于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资金支持力度,选树青年网络榜样,探索打造培育“种花新青年”的孵化基地,真正激发青年人的创造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当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参与到优秀网络文化的创造中时,我们就能在虚拟和现实的交融中让青春绽放出绚丽之花。
作者:王霄鹤,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