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第二届网评大赛作品选登④】何凡:从广场到网络:大学生爱国热情引导的空间转向及治理

通讯员:何凡来源:经济学院 阅读:发布时间:2025-09-05审稿:刘园美

编者按:5月,“经纬”织就评论网,“好评”传递纺大音——武汉纺织大学第二届“经纬好评”校园网络评论大赛启动,面向全体师生、校友和社会人士征集“网评作品、创意评论”等两类网络作品。这是学校深耕网络文化建设、提升网评传播力的进阶探索,通过赛事搭建思想交流平台,让评论既有锐度又含温度,用“评”绘就发展画卷,用“论”彰显纺大精神。大赛将进一步厚植师生网络文明素养,凝聚起建设“美好纺大”的磅礴力量。作品征集火热进行中,诚邀师生、校友及社会人士共书精彩,投稿邮箱3345132517@qq.com。


爱国热情源于个体对祖国的依恋、归属及祖国对个体精神上的激励。大学生爱国热情的本质是个体身心发展需要与祖国利益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既体现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知认同,也表现为对当今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回顾历史,我国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表达经历了从广场到网络的空间转变,广场作为大学生表达爱国热情诉求的传统空间,深深嵌入在大学生的集体记忆之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出现为退出广场的大学生提供了新的爱国热情表达空间。身体隐退、身份淡化、主题多元是网络空间赋予大学生表达方式的新特点,网络空间大学生爱国热情表达也呈现出内容复杂性、参与矛盾性和情感层次性等特征,深入探究网络空间大学生爱国热情引导的生成机制,进一步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对于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也就应该成为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与现实空间相比,网络空间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建设性等特点,延伸至网络空间的大学生爱国热情表达有着在出场方式、话语传播、价值共创、意义沟通等维度的独特性。网络空间大学生爱国热情的表达同样遵循精神生产的一般规律,即体现为话语实践的“出场—传播—接受”生成机制,其主要心理成份由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共鸣和选择接受等几部分组成,通过爱国情结、爱国激情、爱国精神三个境界层次递进发展。涉及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客体“知—情—意—行”的接受关系,体现为网络空间环境下的理性认同到情感共鸣,最后达到行为引导的接受路径。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空间进行爱国热情表达的过程中,大学生的群体身份却在淡化。网络空间面向全体公众平等开放,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进入网络空间,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上网是一种个体行为。网络空间中的爱国热情表达,其主体由不同类型群体组成,尽管他们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大学生群体也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网民群体的界限不再鲜明。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也并非互不相干的两个空间,两者有着联结性、互动性、关联性,当网络空间的活动达到某一临界点时,网络空间则会发挥动员与指挥的引导作用,就可能助燃线下的现实集群活动。因此,大学生对网络空间的青睐并不必然就会降低其爱国热情表达的可能性,而且发起于网络空间的线下集群行为由于其身份的隐匿和群体的多元,有可能更难判断、更难防控、更难处理。

爱国热情的引导离不开网络空间的主阵地,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信息交流平台,汇聚了亿万网民。这一平台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求知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在塑造他们对国家、社会、工作及人生的看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中具有海量的信息,其开放性、便捷性、虚拟性等特性,使得任何事件都可能在网络上被迅速放大并产生深远影响。若能妥善利用互联网,将极大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普及与深化,使网络空间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移动课堂,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工具,始终让正能量始终占据网络头条,让英雄和先锋成为网络明星,以此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鉴于此,网络空间大学生爱国热情引导工作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一是引导并监督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以真实、文明、理性的发言表达爱国热情。高校首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以真实而理性的网络语言表达爱国热情,同时也要采取各种技术性手段,以校园信息化建设为抓手,运用大数据等智能化载体,针对负面言论进行提醒和规范,及时阻止那些有违真实与文明的网络语言进入表达爱国热情的网络空间。二是创新网络空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要在保持爱国主义教育主流话语整体性与接续性的同时,凸显网络空间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生产的的文化意蕴,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生产的历史支撑,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三是注重发挥网络道德意志在网络空间爱国热情引导过程中的支撑作用。网络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网络空间道德义务和践行网络空间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能力,是网络空间道德“外化—内化—外化”过程中的助推器,能够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进而进一步强化网络空间大学生爱国热情引导的理性教育。全面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网络空间入脑入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灵深处生根开花,让正确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价值。四是全面提升高校教师在网络应用方面的能力素养。高校教师应积极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坚定支持党的执政地位,自觉承担起教育者的角色。要学会与大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沟通与交流,与大学生在互联网空间中建立共同语言,及时更新网络教育素材,以增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生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共鸣。

作者:何凡(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心成员)

编辑:程鹏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