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奋进“双一流”】科发院:深化有组织科研 服务科技高质量发展

通讯员:许超来源:科学技术发展院 阅读:发布时间:2025-02-14审稿:吕永钢、王良波

编者按: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迈向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关键一年,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学校以“办学质量提升年”为主题,锚定“双一流”建设目标,坚持内涵式发展,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全校师生员工用实干书写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崭新篇章。寒假期间,新闻网开设【奋进“双一流”】专栏,展示学校相关单位聚焦中心工作、重点工作谋发展的思路、举措和成效,增进各单位经验交流,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激励全校师生以更大的努力和担当争创“双一流”发展目标的新局面!

2024年,学校获批国家基金数量同比增长20%,包括重点项目1项、外国学者项目2项。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1000余篇,同比增长6%。授权发明专利近300项,荣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2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率增长275%。签订横向项目600余项,合同金额2.36亿元,同比增长18%。省部共建实验室重组为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3个省级科研平台。4项社科成果获省级以上批示。新版科研管理系统上线,提升管理效率。举办学术交流活动240余场,邀请400余位专家。这些工作为科研实力提升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一、精准发力科研项目培育成果丰硕

2024年学校前置国家项目培育流程,从项目选题、方案设计到材料准备,全程跟踪辅导过程。徐卫林院士、李华君教授带队指导,全覆盖二级院部,精准定位、营造氛围、全面动员、精细管理,完善申报机制,强化基础与前沿交叉,凝练方向、强化支撑,严格审查申报书,确保高质量提交;加强科研骨干培养选拔,成功遴选优质项目。2024年获批国家基金项目同比增长20%。实现国自科重点项目、外国学者项目新突破,国家社科基金获批两位数,展现学校科研强劲动力。

2022-2024年国家基金获批增长率

在年度科研经费中挤出资金,支持二级院部邀请高水平专家进校指导,确保申报项目质量。2024年学校拿出550万元设立了校基金特别专项,重点支持我校人文社科和基础学科的项目培养,共支持项目138项,鼓励教师自由探索、学术交流与交叉研究。经费执行率达99%,有效激发了创新精神,促进了跨学科合作。

二、厚积薄发,高水平成果产出再创新高

2024年发表高水平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论文占比93%,SSCI论文占比3%,CSSCI论文占比1%;中科院一区论文占比34%,自然指数期刊论文占比6%,影响因子大于20的论文占比2%,ESI高被引论文占比7%。获发明专利授权近300件。

2024年各类高水平论文占比情况

三、整合资源,科研平台建设成绩斐然

2024年学校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被纳入科技部第二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计划。学校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联合华中科技大学、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成功重组为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获批2个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现代纺织产业经济研究中心,数字党建与传统党建融合研究中心),新增认定1个2024年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纺织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年评估结果良好。湖北省数字化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和生物质纤维与生态染整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在2022年度省重点实验室绩效考核中获评优秀,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后补助专项资金100万元。3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考核中,2个连续两年优秀。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单独拨付运行经费,年度考核优秀追加经费,24个科研平台中7个优秀,17个合格,共划拨经费500余万元。引进科研设备费用超6000万元。以“高端人才+科研团队+科研平台+国家重大需求”模式,推动平台智力资源向重点、新兴、未来产业辐射,开展有组织科研。

四、主动对接,产学研合作深入拓展

2024年签订横向项目600余项,签订合同金额2.36亿元。主动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地方产业升级。2024年与松滋市人民政府、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香港理工大学等省内外26个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签订校地、校企战略合作协议8个,联合建设产业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专家工作室等16个(首期合同金额合计超过5000万元)。2024年,选派20余位教授、博士参与湖北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科技副总、院士专家企业行。2024年第二批湖北省科技创新券兑付100余万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获得湖北省经信厅、武汉市委、晋江市等多方肯定与感谢。4项社科成果获省级以上批示,高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专利转化共78项,合同金额同比增长275%。

五、汇贤聚智,学术生态氛围日益浓厚

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促进思想碰撞,激发创新灵感。2024年有400余位专家学者在校主讲阳光论坛191场、学术沙龙55场。主讲人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杰青23人、教授293人、副教授65人、国外专家28人。2024年校基金特别专项中拿出80万元支持4场高水平学术论坛。论坛、沙龙等在营造学校学术氛围、促进各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以及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创新引领,科技成果获奖稳步提升

2024年,我校在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就,荣获包括湖北省科学技术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分析测试科技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在内的各类奖项20余项。在科技奖励大会上,我校11项成果被授予学校科技成果奖。我校为省级奖项培育提供支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推动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七、积极作为,科协工作成效显著

2024年获批省科协重点学术活动1项。荣获湖北省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三等奖1项。2人入选湖北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晨光托举工程计划,1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批武汉市科协国际工程项目1项。1人荣获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并被授予“2024年湖北省十佳科普使者”的称号。成功申请加入武汉市科普社会联盟成员单位,与武汉市科协联合主办了“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武汉科技工作者融合赋能大讲堂。积极组织我校教师参加湖北省科协举办的2024湖北青年科技论坛;武汉市科协举办的第十一届科学年会等活动。

八、升级系统,信息化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2024年学校新科研管理系统完成升级,成效显著。新科研系统重新搭建校内科研主题数据库,规范数据并实现信息化管理存档,达成多部门数据共享交互汇编,构建“一站式”服务体系,形成大科研管理服务格局。系统遵循学校相关标准规范与保障体系,具有集成化管理、数据化决策、协同合作、安全可靠等特点。自5月10日上线运行以来各项业务办理有序开展,纵向项目登记、项目结项申请等业务办理频繁,获得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此次升级有效整合资源、提升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为学校科研统计、评价、决策及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有力推动了学校科研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九、完善机制,有组织科研举措有力

2024年学校拿出550万元设立了校基金特别专项,重点支持我校人文社科和基础学科的项目培养,通过形式审查、专家评审,六大主题共评选支持项目138项,其中重点项目58项,一般项目80项,学术会议4场。2024年新修订的科研绩效政策,将在2025年执行。新政策将加大高水平成果,人文、艺术学科的成果和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拿出1000万元科研绩效支持校内人才岗位设置。2024年制定出台了《武汉纺织大学科研平台管理办法》《武汉纺织大学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武汉纺织大学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重要制度。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强化科研诚信教育,营造三公学术环境,提升学术声誉。全年五次科研例会宣讲科研诚信建设。这些工作为有组织科研奠定坚实的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

2024年,学校投入逾亿元人才引进经费,75%用于科研启动和团队建设。评选出30名科研标兵,涵盖多个领域。深入二级学院就科研绩效调整开展调研,覆盖所有学院,参考7所高校政策,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构建公正的评价体系。注重青年科研骨干培养,打造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的科研团队。校基金特别专项中,新入职博士获批47项,总金额160余万元,其中37项为非国家项目博士,总金额120余万元,占比75%,为青年博士提供宝贵的科研机会和资金支持的同时,促进了他们的学术成长和发展。

2024 年是学校科研工作的丰收之年,在科研项目、成果产出、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有组织科研,不断提升科研实力,为实现 “双一流” 建设目标和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懈努力。

编辑:程鹏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