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首届网评大赛作品选登⑯】毕婧怡:《逃出大英博物馆》,归家之旅与文化的共鸣

通讯员:毕婧怡来源:经济学院 阅读:发布时间:2024-09-03审稿:刘园美

编者按:5月,“网”聚纺大正能量,“评”出思想新风尚——武汉纺织大学首届网评大赛启动,面向师生、校友,征集“文字类、视评类、图画类”等三大类网络作品和“纺大好故事”类作品,这是纺大拓展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做强网评工作的有益尝试。通过以赛为媒,让评论更具创意与深度,用“评”展特色、用“论”传美誉,全面提升师生网络文明素养,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美好纺大”凝心聚力。作品持续征集中,欢迎师生校友积极投稿,投稿邮箱920291886@qq.com。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作为保护和发展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有效切入点,网络媒体大有可为。近日《逃出大英博物馆》这部网络短剧,不盲目追求流量热点,用精细化的制作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正是对此的有力写照。

让流量之花开在文化价值深处。《逃出大英博物馆》在角色设定上别出心裁。它巧妙地将文物拟人化,让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成可爱女孩,踏上归家之旅。玉壶女孩的形象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融入了现代网络元素,使得观众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中国记者张永安的角色也十分鲜明,他的出现为玉壶女孩的归家之旅增添了更多波折与温情。剧情紧凑,节奏明快,每一集都充满了看点与泪点,虽然故事简单却寓意深远,展现了人们对文物归家的热切期盼,以及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文物无声,但历史震耳欲聋。这部剧所传递的文化价值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归家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寓言。通过玉壶女孩的视角,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思考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命运与价值。大英博物馆中所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两万三千多件,拥挤于狭小的展柜中,历史中造物者赋予殷切期盼的名字成为一个个冷冰冰的编号。我们小心保护的文物,被切割、敲碎只是为了方便掠夺者运输,并在百年后陈列冠以战利品的名号,让人不禁想到“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文物就是一个国家历史进程的注脚,他们书写着国家曾走过的路。或许历史浩瀚,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自己遗忘了什么,幸而,文物可以帮我们忆起一二。那些背井离乡的珍宝,映照了那段“落后就会挨打”的屈辱史,是每一位中国人心中永恒的伤痛,因铭记故而自强,因自强故而国强。文物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回归故土不仅代表物质的归还,更代表了精神家园的重建。因为自强,因为祖国如今繁荣昌盛故而我们今天能够说一句,“华夏泱泱大国,总有一天会堂堂正正接文物回家”,让那些在海外漂泊的文物由最懂他们之人补全独属于己的故事,让历史发声,发中国之声。

文化遗产的流失不仅是文化的损失,更是人类文明的缺憾。不仅仅是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的保护。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传统技艺和文化逐渐被遗忘,面临失传的风险;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商业化、市场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甚至一些我国非遗由他国抢先申报,一些我国传统技艺失传后要向他国学习。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到“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了无所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无论是课本中严谨的、庞大的历史史料,还是多元的、现代的、科技的文学呈现,一次次的热点指向的是——不要失忆,不要忘记。

杯杯盏盏念故乡,相碰低吟诉衷肠。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就是回到故土。文物流落他乡之思,实际上是全球范围内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历史长河中,无数珍贵文物因为战争、掠夺、贸易等原因流散到世界各地,它们或被收藏于各大博物馆,或被私人收藏家所珍藏,远离了它们原本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文物的流落,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损失,更是文化上的割裂和断裂。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当它们被带离故土,置身于异国他乡时,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往往无法得到充分地体现和传承。因此,我们需要对文物流落他乡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各国共同制定和实施文物保护和归还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协商和谈判,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让流失在外的文物能够重新回到它们的故乡,回归原本的文化环境。此外,我们还应该反思那些导致文物流失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例如,西方列强在殖民扩张时期的文物掠夺行为,以及现代社会中文物走私和非法交易等问题。通过反思历史、审视现实,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物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文物保护事业向前发展。

《逃出大英博物馆》这部网络视频短片所引发的文物流落他乡之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探讨这一问题的契机。让我们共同关注文物的命运,致力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和传承事业,让每一件文物都能够得到妥善地保护和传承,继续为我们讲述那些属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

作者简介:毕婧怡,数媒12301班本科生

编辑:程鹏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