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经纬”织就评论网,“好评”传递纺大音——武汉纺织大学第二届“经纬好评”校园网络评论大赛启动,面向全体师生、校友和社会人士征集“网评作品、创意评论”等两类网络作品。这是学校深耕网络文化建设、提升网评传播力的进阶探索,通过赛事搭建思想交流平台,让评论既有锐度又含温度,用“评”绘就发展画卷,用“论”彰显纺大精神。大赛将进一步厚植师生网络文明素养,凝聚起建设“美好纺大”的磅礴力量。作品征集火热进行中,诚邀师生、校友及社会人士共书精彩,投稿邮箱3345132517@qq.com。
2025年8月,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办了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体育盛会——“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携500余台机器人,在3天时间里展开了487场激烈角逐。
一群形态各异的人形机器人蹒跚追逐着绿茵场上的足球,时而突然“蛇形走位”,时而毫无征兆地向前摔倒;机器人在下楼梯时摔得“粉身碎骨”;机器人在赛跑途中偏航绊倒路人等画面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引得无数网友议论“笑不活了,这不是我第一天上班的样子吗?”。
讨论完,我们不免心头一软,当机器人在赛场上可爱又笨拙的比赛,我们仿佛从这些令人发笑的举动中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影子:第一次学会走路、第一次尝试在公共场合发言、第一次参与公开竞选……机器人将尴尬呈现得如此具象,反而让我们在对比中确认了人类的优势——我们经过漫长进化已能够自主学习和思考,而机器人仍只能依照代码笨拙地执行,自主思考能力依旧欠缺。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本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真切看到了技术的进步。运动技术、视觉感知、定位导航、多机协作……每一次看似失败的出丑都在推动技术的进步。与实验室环境下的测试不同,运动会将问题置于高清镜头和公众视野之中,使其得以被放大、讨论和记录。当然机器人也进步神速,6月机器人还需担架抬离,8月机器人已能2秒起身,正是公开竞技为产业带来的最大红利:它将未攻克的技术转化为社会议题,使工程难题成为舆论焦点,进而吸引政策、资本和人才共同攻坚。
通过机器人运动会的出圈带动了我们对机器人发展的关注,如今年7月份举办的保姆机器人大会,在此次大会中我们看到了服务型机器人的可能性:家务全能手、ai大厨、养老养娃、“社区管家”等,让我不禁思考以后与机器人和谐共生的生活。当然担心也是不可避免的,当机器人高度发展后服务型工作、体力型工作被机器人所替代,人们将何去何从。其实我们对AI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机器人不再摔倒、不再犯错、不再需要人类的担忧。因此,本届机器人运动会不仅是一项技术实践,更是一剂镇静剂:它让我们看见技术仍有可进步空间,也让我们意识到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从而学会接纳AI技术,并与之和谐共生,正如保姆机器人大会主题“人机共融、智享美好、赋能新生”。未来我们将如何应对机器人对工作的挑战?答案或许在于将当下的释然转化为未来自身的不可替代。
作者简介:盛馨,经济学院金融1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