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经纬”织就评论网,“好评”传递纺大音——武汉纺织大学第二届“经纬好评”校园网络评论大赛启动,面向全体师生、校友和社会人士征集“网评作品、创意评论”等两类网络作品。这是学校深耕网络文化建设、提升网评传播力的进阶探索,通过赛事搭建思想交流平台,让评论既有锐度又含温度,用“评”绘就发展画卷,用“论”彰显纺大精神。大赛将进一步厚植师生网络文明素养,凝聚起建设“美好纺大”的磅礴力量。作品征集火热进行中,诚邀师生、校友及社会人士共书精彩,投稿邮箱3345132517@qq.com。
秋日的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肃穆无声。中国空军运-20专机缓缓降落,舱门开启,礼兵们小心翼翼地将覆盖着五星红旗的棺椁护送下机。这些在异国他乡长眠了近七十年的英魂,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历史敬畏与对英烈尊崇的高度统一
每一个棺椁都沉甸甸的,装着的不仅是烈士的遗骨,更是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1950年,百万志愿军将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与国际正义。今天,国家以最高礼仪迎接他们回家时,展现的正是中华民族“不忘来路、不忘先辈”的历史意识。这种国家行为向社会传递明确信号:为国捐躯者,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祖国永远不会忘记。
庄严的社会仪式凝聚文化认同
烈士遗骸回国仪式具有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仪式中,国旗覆盖、专机接送、车队护送、群众迎灵,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行为构成了一场现代公民礼仪。它唤醒了民众的历史记忆,强化了民族认同感。当人们在屏幕前默默注视,或在街头自发迎接时,个体情感与集体记忆产生了深刻共鸣,分散的社会成员通过共同的历史叙事凝聚成精神共同体。这种仪式化的集体追忆,在现代社会中构建了跨越代际的情感联结,使抗美援朝精神得以穿越时空,持续滋养民族精神根脉。
薪火相传:用记忆筑起红色桥梁
值得深思的是,随着最后一位志愿军老兵的逐渐老去,历史正在从“亲历记忆”转变为“传承记忆”。在这种情况下,烈士遗骸回国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重要桥梁。年轻人通过这场当代仪式,直观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真实,而非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的文字描述。每一批遗骸的回归,都伴随着媒体对抗美援朝历史的集中报道,引发全社会对这段历史的学习与讨论,有效防止了历史记忆的淡化与断裂。这种回归促进了“精神”的传承,使红色基因得以在新时代延续。
和平外交:遗骸交接作为人文纽带
从国际关系层面看,遗骸交接也成为和平外交的独特渠道。这一合作基于中韩双方的相互尊重与人道主义共识,展现了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交接仪式上,中方对韩方工作的感谢,不仅体现外交礼仪,更表明即使曾经交战的国家,在时过境迁后也能基于人道主义开展合作。这一过程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珍视和平、尊重生命的国家形象,同时也暗示着:中国永远不会忘记历史,但更致力于维护当下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启迪未来:英灵归乡实现精神赋能
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既是告慰英灵,更是启迪生者。这些烈士们牺牲时大多正值青春年华,他们用生命写就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诗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种精神依然是我们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宝贵财富。每一次迎接烈士回国,都是一次全民历史教育,提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铭记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苦难与辉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英灵归故土,精神永流传。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不仅完成了一次空间上的迁移,更实现了历史记忆的当代激活与民族精神的接力传承。这些烈士们的回家之路,正是中华民族寻找精神根脉、强化集体认同、面向未来奋进的象征性旅程。在这条路上,过去与现在对话,记忆与希望交织,个体与祖国相连,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史诗。
作者简介:叶子豪,纺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