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经纬”织就评论网,“好评”传递纺大音——武汉纺织大学第二届“经纬好评”校园网络评论大赛启动,面向全体师生、校友和社会人士征集“网评作品、创意评论”等两类网络作品。这是学校深耕网络文化建设、提升网评传播力的进阶探索,通过赛事搭建思想交流平台,让评论既有锐度又含温度,用“评”绘就发展画卷,用“论”彰显纺大精神。大赛将进一步厚植师生网络文明素养,凝聚起建设“美好纺大”的磅礴力量。作品征集火热进行中,诚邀师生、校友及社会人士共书精彩,投稿邮箱3345132517@qq.com。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指出“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化压力为动力、变短板为潜能,强根基、延链条,传统产业大有可为。你是否曾想过,古老的纺织技艺与现代航天科技相结合,会跑出怎样的姿态?
创新赋能闪耀寰宇,突破认知之局限
近年来,我国纺织事业捷报频传、成就举世瞩目。当长征火箭托举着“天问”探测器奔向火星,当中国航天员在“天宫”俯瞰这颗蓝色星球,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长征火箭划破天际的瞬间,一面特殊的五星红旗正悄然折叠于嫦娥探测器内。这面由武汉纺织大学科研团队研制的月面国旗,以0.8克/立方厘米的超轻纤维编织,承载着中国纺织人对星辰大海的执着追寻。在航天强国的征程中,纺织人正用独特的科技密码,编织着属于中国航天的璀璨经纬。
在良渚文化的纺轮转动中,在河姆渡遗址的葛布残片上,先民们用植物纤维编织出了人类最早的科技革命。纺织技艺中蕴含的编织逻辑,与当代航天器复合材料的层叠结构异曲同工。当现代科学家在纳米尺度上操控碳纤维的晶体排列时,他们延续的正是新石器时代先民编织葛布的思维脉络。
在太空与地面的科技对话中,纺织科技展现出独特的媒介价值。从神舟飞船降落伞的芳纶纤维绳到空间站柔性太阳能翼的碳纤维基底,从丝绸之路上飘扬的锦缎到太空站里闪烁的玄武岩纤维,从提花机的二进制编程到三维编织的智能算法,纺织始终站在科技革命的前沿。纺织材料突破传统认知边界,在刚柔并济中开拓着航天科技新疆域。
在航天领域,纺织材料展现出惊人的可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比强度超越钢铁,芳纶织物耐受千度高温,智能纺织物能感知太空辐射。这些“会思考的布料”颠覆了传统材料科学认知,将纺织从生活领域推进到深空探索的前沿阵地。
航天技术普惠万家,拓展科技应用边界
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彩带到当代空间站的柔性太阳翼,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始终与纺织技艺交织共生。当传统纺织智慧注入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迸发出的是改变人类航天史的创新能量。
跨学科协同创新正在催生新的科技范式。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航天工程的交叉融合,孕育出智能调温宇航服、自修复太空织物等颠覆性技术。这种学科边界消融的背后,是科技工作者打破思维桎梏的勇气,更是对国家战略需求的深切回应。纺织学科在航天领域的突破,不仅关乎技术自主权,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每项“卡脖子”技术的攻克,都是打破科技壁垒的利剑,都是民族创新能力的宣言。
航天精神激励青年,逐梦寰宇永不止步
在武汉纺织大学的实验室里,显微镜下的纤维交错犹如星云图谱。纺织科研工作者日复一日地调整纤维排布角度,优化材料力学性能,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复中蕴含着东方智慧的精髓——“格物致知”的求索精神。他们用0.01毫米的精度追求,在微观世界里寻找支撑苍穹的力量。
航天级纺织材料的研制,是耐心与创新的双重修炼。一组超轻复合材料的诞生,往往需要经历数百次配方调整、上千次结构测试。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与古代工匠“千丝成一帛”的匠人精神血脉相通。在快节奏的现代科技竞争中,这种笃行致远的科研态度显得尤为珍贵。
航天事业的伟大不仅在于技术的突破,更在于它对民族精神的激励。武汉纺织大学的纺织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在长达八年的嫦娥五号国旗研制过程中,团队成员曹根阳、王运利、盛丹一直坚守岗位,这种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精神令人动容。
随着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不断深入,航天技术与纺织业的结合将会更加紧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纺织人的匠心独运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将会有更多闪耀着“中国红”的航天器翱翔于星辰大海之间,为人类的太空梦想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同时,航天技术的普惠之路也将越走越宽,为改善人类生活、推动社会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航天事业和纺织行业将携手创造更多的辉煌成就。
作者简介:彭心芷,经济学院金融12301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