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大新闻

潘飞:匠心织就纳米环保梦的“点灯人”

通讯员:邓雨薇来源:宣传部 资环学院 阅读:发布时间:2025-07-04审稿:刘戈

一个周六下午,阳光校区崇礼楼外的香樟树在暖阳下静静伫立,叶片泛着微光,而资环学院126实验室内的讨论正热火朝天。“潘老师,这个材料还是没有效果,晶型也不稳定……”,研究生小甘略显沮丧。“哈哈,做材料不容易吧,冷板凳不好坐吧……”潘飞用轻松的语气,打破了原本沉闷的氛围。“同学们,科研就像泡茶,第一泡过后的第二泡,才是真味道!”每周与学生在实验室面对面,是潘飞的周末科研日常,也是他坚持了多年的习惯。

让纤维上“长出”纳米颗粒的环保“执着人”

制备出一种能够高效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金属基纳米材料,是自2006年进入武汉纺织大学以来,潘飞一直致力研究的领域。2016年,在美国访学的他,偶然间发现将某种含碳纤维经过高温活化后,与纳米颗粒相结合,有可能获得一种用来处理污染物的新型环保材料。就这样,他钻进实验室,开始了让活性碳纤维“长出”纳米颗粒的研究工作。

没有成熟的文献报道,也没有现成的制备方法,潘飞从零开始,用最“笨”的排除法,一点点地摸索合适的溶液浓度、负载体积和煅烧温度。经过两年的反复实验,他终于发现唯有运用“原位滴定”法,让金属氧化物在活性碳纤维表面缓慢生成,才能将二者有效结合。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卡脖子”问题出现了。现有制备方法所得的纳米颗粒,仅在表面附着,存在容易团聚、分布不均等问题。一次组会中,因久久没能达到预期指标,同学们都很沮丧,甚至一度想要放弃。潘飞不停地给大家打气,“没关系,我们再试一试”,突然学生小黄的一句抱怨“这个纳米材料与纤维不可能结合,除非让它自己从纤维里面长出来”,让潘飞欣喜不已,“你们看,新思路这不就来了?我们就从这个方向再来试试,让它自己长出来!”

于是,潘飞带领团队踏上了“让纳米材料自己长出来”的新研究征程。在无数个灯火通明的日子里,他们一起研读专业文献,求教学术大咖,不知又经历过多少次失败后,终于研发出一种既能形成纤维又能同时修饰纳米颗粒的技术,实现了纳米颗粒在纤维上的均匀分布。看着电镜图片中“自己长出来”的纳米颗粒,潘飞更加坚定了当初的想法,“我们刚刚走出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将材料应用到更多的水处理环境中,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2025年学院实验室,潘飞(左二)指导团队教师及学生操作实验仪器

从“空中课堂”走出的“净水海绵”

2020年的“线上新学期”,是潘飞和《环境化学》课遇到的最大困难。为了达到最好的讲课效果,他反复琢磨各大平台,从超星学习通学习电子版教材开始,到中国MOOC平台学习教学视频,再到QQ群直播讲解PPT,直至最后的MOOC平台在线测试……繁琐的流程,来回切换的平台,让他不由担心学生的积极性和配合度。几场课堂磨合下来,同学们热烈地回应和高配合度让他打消顾虑,更坚定了线上教学能有效解决以往教学中与学生交流范围窄、时间少、回答深度不够的问题的想法。

“看着屏幕上每位同学的积极回答和反馈,我被他们的学习热情打动了。师生间的高效互动,不正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吗。”再次回到线下课堂,潘飞完全保留了三者联动的“空中课堂”模式,通过一次次地翻转,真正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双线教育”,带来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大二时,有一门课是潘老师的《环境化学》,空中课堂的上课形式很新颖,让我不由自主地被吸引。通过这门课,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学习环境专业是这么的有意义”,22级学生小王正是在《环境化学》的课堂上获得了专业启蒙,并对“有效资源化利用的净水材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她在课后找到了潘飞,希望能加入潘飞课题组,潘飞欣然同意。在一次洗碗时,小王惊喜地发现手中的洗碗海绵吸水性强、多孔、成分简单,“这不正是净水材料的优质选择吗?”欣喜若狂的她立马与潘飞联系,潘飞肯定了她的创意,并详细指导她反复修改实验方案。最终,“洗碗海绵”与铁基材料结合,实现了对抗生素和重金属的高效去除,摇身一变,成了“净水海绵”。小王因此成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负责人、多篇SCI论文的作者。

“与学生相处,让我感到很幸福!”看到学生的成长,潘飞成就感十足。

2025年南京大学,潘飞在第21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与专家交流分享研究成果

画好科研团队的“同心圆

在团队学生眼里,潘飞是事无巨细的“大管家”,也是关心冷暖的“知心人”。“同学们,我和你们一起”,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日常工作繁重,他就利用午休时间、周末时间,一个人,一台笔记本,在实验室与学生们交流近期的科研进展。指导完课题,他也不急着走,而是起身绕实验室走一圈,边走边“唠叨”,“这个仪器不能摆放在窗边,它在用的过程中涉及高温高压”,“这里摆几盆绿植,再放几个台灯,让实验室美起来、亮起来”……不管是实验室安全,还是生活环境,他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嘱,总想让同学们的学习环境变好一点,再好一点。

在团队老师们的眼里,潘飞既是大伙儿的主心骨,更是把所有人的劲拧成一股绳的牵头人。他总说:“团队是我们科研工作的安身之本,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有更多的突破!”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2019年以来,团队共引进年轻博士5名,累计培养研究生20余名,从南京大学毕业的叶宇轩是潘飞团队的第一名老师,回忆起刚入职的日子,他感慨万千:“一开始真的很难,日常实验场地都成问题,但每次跟潘老师聊完,转身看见他办公室很晚还亮着灯,就觉得再难的关也能闯过去。”。

除了科研攻坚,他还有另一重身份——当了十余年的本科生班主任。70余名学生考入985、211高校读研,40余篇本科生参与的高水平论文发表,这些数字背后是他翻烂的学生成长档案,是新生入学时那句“先读师兄师姐的文章”的骄傲,更是听说学生回校时立刻放下手头工作的急切。2024年毕业的小方,如今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续深造。2025年2月份,她特意回纺大看望潘飞,聊着聊着红了眼眶:“在外面越久,越明白跟着潘老师做科研的日子有多珍贵——他教会我们的不只是做实验,更是把‘团队’二字刻进了骨子里。”

从实验室的一盏灯,到团队的一团火,再到学生心中的一束光,潘飞用最质朴的方式,把“科研”写成了有温度的事业,把“团队”织成了最紧密的同心圆。

2022年学院教室,潘飞(一排左五)在主题班会后与全班同学合影

个人简介:潘飞,男,1980年生,中共党员,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武汉纺织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环境功能材料合成与应用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级和省级等科研项目30余项,在《Water Research》《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授权发明专利4项。国家级一流课程《“守护千湖之省”环境保护社会实践》授课团队骨干(排3);湖北省一流课程《环境化学》负责人,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国赛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兼任SCI源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编委,武汉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长江中游湿地保护修复国家创新联盟理事。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均排1)、“纺织之光”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1)等荣誉。

编辑:程鹏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