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年仅15岁的孙应安考入武汉纺织工学院(今武汉纺织大学)棉纺工程专业,自此与纺织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孙应安而言,纺大开启了他的全新世界。学识渊博的老师、浓郁的学习氛围……走在校园小径上,望着错落有致的教学楼和图书馆,他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暗暗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成就一番作为。
四十年后,早已成为行业领军人物的他时常感慨:“母校赋予我的不仅是技术图谱,更是实业报国的精神坐标。”他将“自强不息、经天纬地”熔铸为企业的文化内核,让纺大基因在现代化车间里赓续传承。

匠心如丝:千梭万线铸精工
80年代初期,中国纺织业正经历技术革新的阵痛。毕业之际,孙应安毅然选择返乡,加入了孝感市纺织总厂,开启了“技术兴纺”的人生实践。
他选择从基层技术员做起。车间里机器轰鸣,环境艰苦,但他毫不退缩,整日与纺织机器相伴,和工人们一同挥洒汗水。在纺纱车间,他贴身观察老师傅的操作韵律,记录下细纱机锭速、罗拉隔距等300余组参数。白天穿梭于机器之间,夜晚在灯光下仔细整理数据,精心撰写“细纱工序优化方案”,不到半年时间,纱线断头率降低了18%。这份浸透心血的手稿,至今仍陈列在孝棉集团展馆最醒目的位置,他逐步成长为技术科长、副厂长,甚至临危受命担任总经理。
1996年,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设备老化陈旧,难以高效运转;产品档次不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沉重的历史包袱更如巨石般压得人喘不过气,连年亏损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企业,甚至被列为全省特困企业。艰难时刻,孙应安抵押上全部家产,以承债方式买断企业,承担下全部债务与职工安置责任。这一“破釜沉舟”之举,开启了孝棉集团从濒临破产到行业龙头的逆袭之路。

(2024年4月,时任学校党委书记田辉玉一行参观走访孝棉集团)
“质量是尊严,创新是生命”,他大刀阔斧推进技改:引进意大利清梳联、全自动络筒机等国际尖端设备;改造老厂普梳纱生产线,新增精梳纱产能;兴建现代化纺纱厂,形成“纺纱—织布—服装”全产业链。为突破技术瓶颈,组建创新团队开发120支高支棉纱,推出“天仙配”牌系列产品,获评“湖北名牌”和“织纱用户信得过产品”。到2012年,孝棉纱线一等品率、服装合格率均达100%,年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企业跻身全国棉纺织行业50强之列。
孙应安深刻认识到,仅有技术远不足以振兴行业,唯有破旧立新、拥抱改革,才能让纺织工业焕发生机。正是这段淬火历程,孕育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新”的孝棉精神,至今仍在机杼声中回响。
家国为纬:寸草春晖报三国
2015年,孙应安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选择在新疆博州的戈壁滩上绘就纺织产业蓝图。
他在博州投资8亿元的40万锭纺纱项目,从筹备到园区建成,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零下30℃的严寒里,孙应安裹着军大衣踏勘厂址,带领团队仅用45天就完成了纺纱基地规划,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行业奇迹。如今,这个北疆规模最大的纺织园区年产值突破10亿元,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2021年,他再次在阿拉尔投建10万锭纺纱项目。如今,2000余名各族员工在孙应安博州、阿拉尔的企业里编织幸福——维吾尔族姑娘阿依古丽靠着娴熟技艺晋升车间主任,哈萨克族青年巴合提别克用工资翻新了家里的安居房。

(校友孙应安向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介绍企业创新产品)
2023年8月,时任湖北省省长王忠林来到孝棉集团新疆金鑫昱纺织有限公司,盛赞其“以产业援疆深度融入新疆棉纺产业链”的战略布局,鼓励企业“争做新疆纺织行业排头兵”。
2024年9月,孝棉集团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成为湖北省援疆标杆企业,戈壁滩上的织机声,已然成为鄂疆协作的动人乐章。
年过五旬远赴新疆二次创业,这不仅是孙应安的一次商业布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从扎根纺织行业、努力推动企业发展、为国家创造经济价值,到积极响应号召、参与产业援疆、促进民族团结;从助力精准扶贫、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到热心资助教育、培养国家栋梁之材。在孙应安身上,家国情怀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孙应安从来不认为成功仅仅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他表示:“新疆棉花纤维长、强度高、色泽洁白、产量大、品质优,到这里投资设厂,既可实现优质原料的就地转化,又能有效承接当地劳动力资源,这是一次幸福的双向奔赴。”
作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他20余项提案直指行业痛点:呼吁解决纺织业“高征低扣”税收难题,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提出“农民工收入倍增计划”,让2亿劳动者体面融入城市。他说:“纺织业承载着亿万人的饭碗,它的升级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纺情长流:饮水思源续华章
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纺大就成为孙应安人生中的重要一站,他在这里收获了知识、友谊和成长。即使阔别校园多年,他始终铭记培育之恩,时刻关注学校发展。对母校的情感,历经岁月的洗礼愈发浓烈,他常说:“纺大教我以经纬之术,我当以寸草之心回报。”

(2023年5月,时任学校党委书记田辉玉代表学校接受校友孙应安捐赠)
早在2007年,孙应安就在学校设立了“孝棉奖学金”和“孝棉勤奋奖学金”,激励学生勤学上进。随着事业的发展,他对母校的支持愈发慷慨。2018年设立“应安奖学金”,2023年再次捐赠200万元,极大缓解了部分学生的经济压力,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学业。
在孙应安的支持下,学校的一些老旧设施得到更新换代,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宜人,为师生们创造了更好的工作和学习条件。面对社会对纺织行业是“低端产业”“夕阳产业”的偏见时,孙应安总是语重心长地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创业故事:“现代纺织‘上天入地’,月面国旗、人造血管皆出纺大之手,我们要做经线般坚韧的创新者,如纬线般包容的开拓者。”看到智能制造实验室里穿梭的纺织机器人时,这位花甲之年的企业家眼含热泪:“当年我们用手摇纺车追梦,如今同学们用数字孪生技术织就未来,我们要用先进技术重新定义这个千年行业,这正是纺织人代代相传的经纬密码。”他总结的“五要箴言”——立足专业、心怀梦想、广泛学习、关注时事、扎根坚持,已成为纺大学子的成长指南。

(学校校名石由孙应安校友捐建)
在学校60周年校庆之际,孙应安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回到校园,捐建了校名石,石头庄重而大气,承载着他对母校的感恩与祝福。
以经纬之志编织家国梦想,以匠人之心锻造行业标杆。从技术员到企业家,从行业改革者到教育反哺者,孙应安以改革破局、以创新立身、以情怀反哺,诠释了“一生择一业”的匠心坚守和“纺大人”的使命担当。
校友简介:孙应安,棉纺工程专业781班校友,高级工程师。现任武汉纺织大学客座教授、校友会副会长、校友企业家联谊会名誉会长、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湖北孝棉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第十届湖北省人大代表,湖北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中共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湖北省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棉纺织协会副会长。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劳动奖章等称号。多年来捐资助学,在纺大设立“孝棉奖学金”和“应安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