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来到环境学院采访徐爱华老师时,大家会很自然地告诉记者:“在实验室做实验。”大家对他的印象就是实验、实验、实验,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给了科研,不是在做实验就是在处理数据。他,就是环境学院的一名普通副教授,徐爱华博士。
“科学狂人”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徐老师先后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基金、校基金等多项项目,发表SCI论文近30篇。几年来,徐老师的科研方向从“催化湿式氧化”到“类芬顿催化体系”再到“微波光催化体系”,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都来源于他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和他同一个教研室的潘飞老师在谈到他的时候说:“徐老师一直以实验为重,平常他在实验室一呆就是一整天,连吃饭走路都在想着他的实验,经常是大伙吃饭的时候他还在忙着实验,总是想起该吃饭的时候发现食堂已经快关门了。”
徐老师不仅执着于环境方面的基础研究,如何有效地推广研究成果,更是徐老师一直思索的问题。目前,在取得了基础研究成果后,徐老师考虑利用课题组比较成熟的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技术进行生物质转化方面的研究,希望能通过温和的办法对生物质进行处理以制备化工产品,从而实现农林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
“和蔼可亲的老师”是学生对他的评价。在他的实验室,经常可以看到徐老师在指导学生,他们中有跟着徐老师做了几年实验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刚进来的低年级学生。无论是哪位学生,徐老师都希望在这里能学到真本事,将来有更好的发展。曾在徐老师的指导下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同学杨振说:“徐老师很喜欢带着学生做科研,只要我们有一个创新的想法,徐老师都很支持,并通过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科研经历来指导我们,有时候大家探讨一个学术问题,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正是由于徐老师手把手的指导,杨振同学从事的“钴-碳酸氢钠-过氧化氢体系快速降解活性艳红的研究”获得了突出成果,并发表了SCI的论文,目前正在报考博士研究生。除了指导研究生,徐老师还鼓励本科生多参与科学实验,跟着徐老师的本科生陈敏等多位同学在徐老师的指导下已发表SCI论文,提起徐老师的时候,他们都眉飞色舞,说在徐老师这里能学到很多东西,这些无论是对他们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生考试,还是对以后的人生都有很大的帮助。
徐老师很注重教学研究,先后主讲过“环境技术前沿”、“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等课程。每次在上课之前,他都深入研究课程体系,认真分析前沿知识,仔细揣摩课程如何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学生罗穆喜说:“徐老师讲课不单只是讲书本知识,更多的是在实践运用上的知识。在环境前沿技术中就经常讲到化工厂如何进行‘中水回用’技术,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
“顾家的时间很少”是妻子对他的评价。徐老师的小孩才半岁,他提起孩子总觉得很内疚,早上离家的时候孩子还熟睡着的,晚上回来还要备课看文献,又没时间顾小孩。“做什么事情总是匆匆忙忙,有一点时间就坐下来看看最新的文献,小孩哇哇哭他好像没听见”,妻子总是抱怨。徐老师总是说:“现在自己还年轻,科研工作也刚刚起步,要想在科研上拼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
国家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口号,徐老师的科研思路更加开阔了,他已经不满足于在基础研究上出成果,更加希望在应用型研究上有大跨度的飞跃。他泡在实验室的时间越来越多,家人也从抱怨、理解、到支持,希望他能够通过深入的科研工作,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这是徐老师的座右铭。徐老师正是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超于常人的投入,在科研工作的平凡岗位上坚守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