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者

冯泽民:用微弱光明传递艺术人生的正能量

通讯员:大学生通讯社记者 曹依 章黎尧来源:党委宣传部 阅读:发布时间:2012-12-20审稿:

“他有化枯燥为生动的神奇魔力”!他的学生们都这样评价。

“用一句话来形容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老教授、老学者”。同事如是说。

年届花甲,40年来坚持服装设计专业研究,从未放弃;眼近失明,30年来坚守讲台为学生传道授业,从未抱怨。在科研上,他全心全意探索研究数十载,沿波而讨源,窥宫室之美;在教学上,他尽心尽力教导学生几十年,乐英才而教,诲之不倦。

他就是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师冯泽民教授。

师者如斯

始于勤奋 成于严谨

说到冯教授,所有的人都用的是2个词语4个字眼:勤奋,严谨。“他总是来得很早、走得最晚的一个,有时甚至在工作室工作到午夜。有时忙起来午饭也是吃简单的盒饭草草应付。”身边的同事、学生如是说到。工作室就好似冯教授的家,每天呆的最长时间的便是工作室。他在这里整理研究资料,准备教案,编写书籍。

不论是做研究的时候还是教学,冯泽民教授都以严谨的作风使大家折服。特别是做研究,他一定要求以实践为基础,亲身掌握第一手资料才罢休。他还制定严密的研究计划,按步骤一步步有序进行。正因为如此,冯教授的研究才做得这么出色。他常常说“不实践,不亲身去,那研究资料的真实性哪里能确定。”

冯泽民教授(右一)带领学生走访汉绣大师任本荣(左一)

勇于探索 事必躬亲

对于所从事的服装设计专业,各项课题、各种项目都能成为他钟情的方向,潜心研究、勇于探索。大到中西服装发展史,小到荆楚地区的汉绣、西兰卡普的研究,他都乐意去调研,亦可以说这些便是他的兴趣所在。

冯教授学术做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事必躬亲,什么调研都愿意参加走在最前面。作为“汉绣”非遗科研团队成员、也是他的好搭档叶洪光老师,在谈到冯泽民教授时说:“他的研究精神最打动他,60多岁了,身体也不太好,但什么都亲力亲为,民间艺人的走访他每次都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不管有多偏远,湘西、成都、恩施、还有武汉都走了个遍”!“在调研期间,我们对汉绣艺人的考察,是所有的艺人都走访到了。还找遍了西兰卡普分布的所有地区,所有艺人,20多天冯教授全部都参与其中,从不因身体或其他原因放弃。”

团队合作 坚持不懈

由冯教授带领的非遗研究团队有老、中青年老师、研究生、本科生组成,有十几人左右。是湖北省唯一一个纺织类非遗文化研究的完整团队。冯教授极有团队理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往往要着重提出研究及成果都离不开团队,避免将功劳都加在他一人身上。“做事情,团队最重要!没有团队成员的一起努力,互相鼓励,也不可能到现在这个成果。”冯教授说道。

“在调查寻访过程中,因冯老师眼睛不方便,我们就把看到的讲解其图样、构图、色彩给他。”他的同事叶老师说,“冯老经常工作到很晚才回家,学生们会把冯老师搀扶送到家才回去。”

师者有德、弟子以继之,正是这位可敬可爱的老师带领着团队、同事和学生齐心协力,完成了诸多令人难易置信的工作和成果,例如冯教授的《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集》、《荆楚汉绣》等书都是“冯教授口述——同事或学生整理文字——再念给冯教授听修改——再整理——再修改”如此循环而成书的。所以冯教授极其感激这些帮助他的人,同时他也竭尽自己在服装专业所有的只是知识造诣帮助同事及学生。

“非遗”部分著述

无悔担当 传承文化

冯泽民教授一直热爱着他的专业,同时他也深刻明白自己的责任、尤其是一名大学教授应有的文化担当。当谈及他一直坚守服设专业研究及汉绣传承时,冯教授的情绪便激动起来,他深深感叹着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尤其是感叹湖北地区(中国)的文化遗产很多,但留下来的、列入国家保护的名录的较少,即使列入保护名单,其传承依旧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这更使他深感自己肩负责任重大,他说到自己心中有个动力常常提醒着他:“汉绣等等宝贵的文化遗产就要消失了,然而她们都很优秀。我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有承担起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保护好传统、优秀的文化的历史责任。”

在研究汉绣这个项目的时候,冯教授带领着研究团队,通过历史研究考察、市场调查、艺人考察走访、田野调查等各种方式调研,到农村、大山去寻访艺人,过程及其艰辛。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因为他时常告诫自己,还有同样一批汉绣传承人(艺人)在更为艰难的境遇中坚持前行。

“在我们到武汉市戏剧用品厂考察的时候,正值寒冬,原厂里技术员姜成国衣着单薄在简陋的房子里浸染绣片,房子是租的,他却带着几名工人,一个人坚持了十多年。”汉绣艺人的坚守精神也在不断地激励这冯泽民,以更大的力量和心量为文化坚守。

“传承非遗文化不仅要保护其作品,更要研究发扬其中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东西”冯教授呼吁道。“自中国开始非物质文化保护以来,手工绣比机器绣品更有价值。手工绣品凝聚了绣者的情感在里面,只有用心才体会得到。就像土家族的西兰卡普,它不仅仅是铺盖,更是土家女儿的嫁妆,里面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在里面。”

潜移默化 春风化雨

上帝为一个人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他打开另一扇窗。冯教授虽然视力不及常人,但凭借过人的听力与记忆,他依然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30余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服装设计人才。

讲台上,他教的是史论课程,是通过理论教学。虽然很枯燥,但冯老师不拘泥于俗套,早在90年代初,他就坚持以开卷模式考试学生的服装史论课,不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主张理解。他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讲解的内容,来模拟设计当时服饰,起初以纸上画图为主,到后来需要为芭比娃娃做唐装、汉服,最后再来场古代服装秀。学生们惊叹道:“原来服装史论还可以这样考!”

授课中,冯教授还时常通过讲述课程背后的故事,追溯到其深远的文化内涵、奇闻趣事,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唐袍的颜色和官品级密切联系,由高到低,紫、红、绿……追溯到中国的“五色原理”。冯老师常常由服装史论上的一个小知识点而引申到各个有关它的知识,听他的课无形之中获取的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学生都爱听冯老师的课:当提到这个问题时,冯老师笑着说:“一个老师所积累的东西到一定程度,就有了一定的魅力。”

“学生们的声音,我只要听一次,下次就可以认出他是谁”,冯教授自信地说。曾经,有个04级服装表演系的女生因为性格孤僻,与同学关系不好,而影响了学业。一场期末考试,她迟到半个小时,被冯老师察觉原因后,不但没有责怪她,还为她办理缓考证明。事后,冯老师主动与她交流,悉心开导,却发现她对服装历史很有想法。于是,就经常和她讨论服装历史的相关问题,并告诉她万事不可钻牛角尖。经过长时间的交流,这位学生把冯老师当做了好朋友、忘年交,什么事情都愿意告诉他。

这种交流不仅仅存在生活中,还延伸到了学术领域。自1998年起,冯教授就开始义务指导毕业生考取外校研究生。每年都会收集考研试题,作为来年考研学生的复习资料,而学生参加考试后,也会回来与他交流,谈谈自己的心得感受。冯教授不亲自带研究生,却常年为研究生授课。时不时有研究生来请教他,其中甚至还有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冯教授“来者不拒”,不管是不是自己学院的学生都认真指导。在学生们看来,冯教授家的客厅就是他们的“学术沙龙”,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与冯教授交流、探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还可以借阅冯教授丰富的藏书,回去做研究写论文。

玉壶冰心 默默奉献

30年前,冯泽民教授就被医生诊断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症。患有此症的人视力逐渐下降最终可能失明。因为眼疾,他只能从视觉艺术创作研究改行研究服装史论。“也许是老天和我开了个玩笑吧,以前我还做视觉艺术创作的研究,由于眼疾,不得不放弃,从此便专心于服装史论。”已是花甲之年的冯教授幽默地说。

“服装设计专业在全国起步较晚,没有现成的系统教材成了教学的一大难题。”为了给学生讲好服装历史,他不顾医生“多休息”的嘱咐,每天天一亮就拿着相机和笔记本去图书馆和档案馆,奔走在武汉各个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之间,采集大量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除此之外,冯老师还利用大学时期学到的相片冲洗技术,整天待在暗室里,自己洗出服装图片,配以文字讲解,与电教老师合作,很快制成了国内第一部系统的电视教学片《中国古代服装简史》。至此,冯老师开始利用文字讲稿、幻灯机播放的幻灯片、电子教材等资料,全方位地为学生授课,成为最早吃多媒体教学“螃蟹”的大学老师。1998年起,在经过更精细的资料收集与考察后,冯老师创新性地将中西方服装史跨文化合并对比,编写出了第一部文字教材《服装发展史教程》,在全国被广泛使用,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五年间再版九次。近期,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名单,《中西服装发展史》教材再次成功入选。

“那时候眼睛还能看见一些,近5年就不行了。”为了给学生上好课,冯教授总要提前很早备课。“看不清楚书,我就请学生帮我念,给我描述图片,然后我口述,他们来帮我制作PPT。”上课时,同样是学生操作电脑,冯教授凭借记忆授课。“一些重要的内容,我还会先请学生录下来,有时间就拿出来温习。”

虽然教学有诸多不便,但冯教授却能和其他老师一样流利地讲课,而他还有个特别的习惯,就是侧着头板书,因为只有用余光他才能看得清楚。“一年史论课教下来,很多学生都没发现我眼神儿不好使。”他笑着说。“虽然工作我要付出比别人多5倍、10倍的努力,但学校对教师考核的所有要求我都能达到。”冯教授骄傲地说,不少他辅导过的学生,目前都有了不错的发展。“一直以来,学生们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也希望继续站在这个讲台上,能把自己的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交给他们。”

奉献如此不言功,这便是真正的师者。

编辑:张小燕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