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悄无声息地来了,迈着轻盈的步子,带着收获的希望和喜悦,这份喜悦同样也带给了材料学院的陶咏真老师,她荣获了“2015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奖教金”,对于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陶咏真老师感激之余更多的是对未来工作的自信。
2015年,陶咏真老师抱着尝试的心态,申报了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奖教金,她说道:“当时申报的时候并没有想着得到什么,只是单纯的想给自己的工作一个交代,很感激他们的好评”。
1996年7月,陶咏真老师刚刚大学毕业,那时候的她,单纯的怀揣着朴素的教师梦想和报国情怀,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她在这个平凡而崇高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当年踌躇满志、意气风华的青年,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然而任凭时间的千磨百炼,她那份“忠诚精实”的职业操守,始终如一地绽放着对教学和科研的热情和执着。
2007年7月至今,她在武汉纺织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天然高分子材料、基于新型纺织技术构造3D生物医用材料及高分子物理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陶咏真老师始终觉得只有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和完善时,才能教育好别人,因此她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在不停的自我完善和提高,尤其是在学术教学上,她从来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到2010年,她荣获过教师竞赛奖,省级优秀学士学位、优秀论文指导老师等奖项,同时发表多篇论文。
“天道酬勤”,荣获奖教金是对她工作上的肯定以及鼓励,她也将会一如既往的保持对科研和教学的热情。陶咏真老师说道:“荣获奖教金,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也让我对接下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了更多的信心。”
采访期间,陶咏真老师回忆到,在武汉大学读研期间,做了很多的实验,但是总是没有进展,尤其是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上,迟迟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困惑一直在心头上解不开。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一篇文献,顿时豁然开朗,找到新思路的她异常欣喜,难题也迎刃而解。对于这件事情她有很大的感悟,“科学的视野是广阔的,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无论何时,成就如何,都要博览群书,横纵发展,才能开阔思路,走的更远。”在那之后,陶咏真老师每当在科研上遇到难题的时候,都先冷静的思考,然后查阅相关书刊文献,找到新的思路。看最新的书刊成了她的习惯,在横向要拓展自己的思维,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在纵向要延伸自己的专业知识。
工作期间,她一直脚踏实地,孜孜不倦。然而,追求的脚步并未停止,她一直在前进的路上。2011年她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全额资助,并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哈佛大学访问学习一年。谈到哈佛的经历,她说:“当时我的工作正处于瓶颈期,去哈佛学习给了我一个全新的空间,就像是在我的身体里注入了新的血液。”在哈佛期间,她接触了新的科研环境,个人的知识面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同时她还说:“当你遇到瓶颈期的时候,要想方设法的找到一个突破口,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你会发现前面还有更宽阔的路。”
19载,一晃而过,陶咏真老师一直脚踏实地的认真做研究,19年前那份对科研热情的初心也始终不变。
作为一名高校老师,她工作踏实勤奋、尽职尽责。陶咏真老师主要讲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和《高分子物理》这两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二者都是枯燥难懂的专业必修课,课程知识面广,理论性强,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之一。作为老师,要想学生喜欢首先一定要敬业。课堂下,她以教材为主,研究为辅,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借助经典的例子,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她也阅读各种经典故事及名人录,在课堂上引用与专业相关的科学进展及名人故事提高学生的专业学识和修养,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她提倡用科研促进教学,科研中的最新成果,应该及时有效的教授给学生,在扩大他们知识面的同时也让他们与时俱进。她认为:“现有的教材都是相对成熟的知识,因此同学们应该以教材为知识的载体,去学习新的东西,学会思考,激发创新能力。”
关于创新,陶咏真老师认为,创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们还是应该脚踏实地的学习知识,打好基础并学会创新,尤其是学习前人思想的发展过程,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创新。对于大学生大学的规划,她建议学生们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定位,树立一个目标,然后在大学四年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个人能力,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行。
获得奖教金是一个意外的惊喜,陶咏真老师提到;“这是对于我前期工作的肯定,现在的科研团队都是年轻有活力的,我们也会一如既往的做好我们的科研工作,同时会结合我校‘一元领先多元并进’的模式,把高分子和生物材料与纺织结合起来,发展我校的特色。”
陶咏真,是一位普通的教师,一位满腔热情的教育工作者,为教学和科研倾注了全部心血,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以其独特质朴的人格魅力及敬业精神为我校学生培养及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