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者

刘凡:用艺术缝合心灵

通讯员:赵小璐来源:艺术与设计学院 阅读:发布时间:2025-10-23审稿:刘戈

每一针穿过布面,都是一次细腻的情感抚慰;每一线牵动针脚,都是一段破碎心灵的缝合。刘凡,这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教授,用艺术疗愈伤痛。她相信,当语言失效时,艺术可以成为情绪的容器,将那些无法言喻的创痛慢慢缝合起来。通过一针一线的创作,她努力将个人与社会的心理裂痕织补成完整的图景。

从童年萌芽到学术锤炼

刘凡出生于湖北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对她的期望是“好好读书,有一份稳定工作”,但她从小就展现出对美术和手工的浓厚兴趣。喜欢拿剪刀裁布、用彩笔涂鸦的她,经常沉浸在“用手创造”的世界中。那时,她或许并未意识到,这种用触觉与材料连接世界的方式,正是她与“触觉性艺术”和“材料思维”之间深度联结的萌芽。

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后,刘凡先后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东南大学继续深造,奠定了坚实的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基础。她随后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访学,这一阶段,她已是一位带着明确研究方向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成熟学者。柏林的自由文化环境、社区艺术的深度介入机制和艺术在社会矛盾中发挥作用的真实案例,深深影响了她。她开始意识到,艺术不只是审美训练或自我表达,更可以是一种“参与”,一种对社会裂缝与人类情感危机的回应。

2017年刘凡和德国专家Walter Bergmoser教授在贵州留守儿童学校授课

从失语低谷到针线觉醒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一场心理低谷之后。长期高强度的教学与研究压力让她陷入了持续的情绪困境,甚至一度出现失眠、眩晕、恐慌等身体反应。在语言逐渐失效的状态中,她本能地从书桌下抽出一本旧相册,裁下一张张白纸,小心翼翼地覆盖其上,然后拿起针线,在一页页空白上开始缝合。这种“非计划”的动作起初只是为了安抚焦虑,但很快,她发现重复的缝合动作带来一种节奏感和掌控感,内心竟逐渐安静了下来。红线在纸面、布面间穿行延展,她仿佛在与“无力感”作斗争——每一个针脚,都是在无声中为自己争取存在感。

这段自我疗愈的经历促使她系统学习艺术疗愈相关理论。从表达性艺术治疗、神经可塑性、情绪调节机制,到基于身体材料与象征的跨学科方法,她广泛涉猎,并参与多个视觉、动作、材料基础的疗愈工作坊。她逐步建构出一套独特的实践路径:艺术疗愈不是“模仿心理学”,而是以艺术自身的象征系统、材料性、动作节律,唤醒人类心智结构中最深层的复原机制。

2023年刘凡在蕲春王要小学给学生上艺术疗愈课程

从封城日记到艺术疗愈

2020年武汉封城期间,刘凡创作了代表性作品《封城日记》。她将一整本家庭旧相册全部覆盖白纸,用红线缝制骷髅图案、心电线条、碎裂结构等图像符号,构建出一场静默而深刻的精神自述。密集针脚如同在封控之下反复呼吸、挣扎的痕迹,也像是给失序生活逐渐恢复秩序的努力尝试。每一页都像是心理创伤的记录纸,观者在展览现场无不动容。

不仅如此,她还将这段缝合过程录制成影像,配以低频心跳与布料摩擦的声音,形成沉浸式的情感体验。一位观众在展览留言簿上写道:“看到这些线的时候,我忽然理解了什么叫‘缝补自己的生活’。”

她强调材料的意义,针线、布料,是“柔软但坚韧的媒介”,它们记录情绪痕迹,也赋予情感的再组织能力。这种“慢动作”“低门槛”“非语言”的艺术实践,适用于更多心理创伤群体,尤其在面对情绪表达障碍者时更具穿透力。

“这是我第一次觉得,原来可以不说一句话,也有人看懂我。”一位学生在课后匿名写道。在武汉纺织大学任教期间,刘凡将艺术疗愈系统化地引入教学。她开设课程,引导学生通过拼贴、刺绣、色彩、声音与材料重构情绪经验,形成“情绪被褥”“记忆布档案”等创作项目。学生们在课程中用自己的旧衣物拼接成关于“童年创伤”“亲密关系”“精神孤岛”的视觉作品。课程成为青年群体探索自我、调节情绪的重要心理出口,也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

乡村支教到希望地图

将疗愈理念带出课堂、走向真实社会的另一重要节点,来自她深入乡村的支教经历。在贵州民族地区的一次艺术工作坊教学中,她与一群留守儿童建立起了深厚联系。一个沉默的孩子画下“回来的妈妈”和“没有锁的门”;另一个孩子悄悄对她说:“我画完以后心里不疼了。”那一刻,她意识到,这些孩子的图画不是“涂鸦”,而是“生存的证据”。

2019年刘凡与蕲春王要小学同学在新绘制的文化墙前合影

她以“画信”“家园拼贴”等方式,引导孩子们表达渴望与想象,让语言滞后的儿童拥有了表达情感的替代表达通道。她还让孩子们在布片上用针线缝出“希望的地图”——一个孩子缝出一条河,河上有桥,他说那是“爸爸回家的路”。还有孩子用红线绣出太阳,说“太阳出来的时候,我就不怕了”。刘凡明白,艺术之于这些孩子,不只是教育工具,而是精神抚慰剂,是他们在沉默中试图“被听见”的方式。

刘凡始终相信:“艺术不是药,但它是一根线,在最孤独的时候能被人抓住。”她用自己的生命体验与研究路径,践行着“缝补者”的使命。她的作品、课程、项目,不只是艺术呈现,更是一场温柔却深刻的社会对话。她让我们看到,在这个创伤累累的时代,一根针也可以成为通向希望的引线,一块布也可以承载重建的勇气。


简介:刘凡,武汉纺织大学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华服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首批优秀青年社科人才、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长期从事艺术设计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民族学项目、艺术学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美术家协会、德国歌德学院、萨克森-安哈尔特基和英国文化协会等项目20余项。以第一著作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CSSCI10篇,北大核心7篇,出版著作5部,参编英文专著1部。 作品在全球十多个国家展出。

编辑:赵诗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