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观点

【思想视点】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通讯员:傅东缨 王才忠 姜信治来源:中国教育报 湖北日报 人民日报 阅读:发布时间:2013-05-13审稿:

编者按:腹有诗书气自华。近年来,终生学习已成为备受普通大众追捧的潮流学习理念。各行各业日益重视书籍的重要作用,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分,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与时代同步。省委书记李鸿忠今年再次为我省全民阅读活动推荐四本书——《中国梦》、《感动的力量》、《中国触动》、《创新驱动战略与经济转型》,引领荆楚大地阅读之风。本期选编三篇有关读书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让我们积极响应《全民阅读倡议书》的倡议:“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每天坚持阅读,让终身学习、毕生阅读成为青年朋友们共同的习惯和风尚。”

读书,为什么?

——关于读书的答问

傅东缨

阅读价重,重于泰山。倡导学生读书,首先教师自己要爱读书。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朱永新所说:“没有教师对于阅读的热爱,就很难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但是阅读惑多,多似牛毛。择几粗解,权当抛砖。所思所悟,愿与广大读者共享。

问:读书是务虚功吗?

答:教师每一天都在反复使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文化学养。打拼事业,核心点是打拼学识和学养,换言之,打拼文化。假如文化库存枯竭了,事业就搁浅在沙滩了,精神就窒息在暗室了,呼吸就喘息在高原地带了,此时的人就该唱《义勇军进行曲》了。

教学里有学识。在理想课堂上,师生的思维唤醒,激情迸发,心路畅通,天性舒展,思想碰撞,灵感互动,智慧彰显,自信膨胀,表达淋漓,一言以蔽之,是鲜活的生命活力与生命气象泉涌般凸现。

育人里更有学养。对学子的理性分析、目标导引、对症下药、精神给养、心灵滋润等,皆需渊深的学识积淀。有位诺贝尔奖得主回答“你为什么能成功”时说:我得益于小学老师教会的做人准则而成习惯:吃饭前先洗手,不说假话,做错了事要改正,承诺了的事要做到。足见为师之识。

学养,主要靠阅读得来。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溢的城市才能成为真正的家园。”

有人说,读书是虚功,实则不然。书卷在手,书香扑鼻,书味沁肺,书趣迷人,如饮琼浆润心,似服灵药提神。

问:阅读的能量能感知吗?

答: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不刊之论。书中有无穷的知识智慧,不尽的思想精华,取之不完的治学奥妙,用之不竭的为师之道,有可借鉴的方法路径,有信手拈得的忠告启迪。

阅读是寻觅珍宝,储蓄财富;承启文化,驱散愚昧。阅读升华人类,阅读改变未来。读书之于人,有润泽效应,如水之浸润,润物无声;气之弥漫,随器成形;光之照耀,悄然给予。

潜心攻书,看文章,研读思想理念、人物传奇,其中精华之点就像一束束神秘的光焰,总会把生命映亮。平时,这些神秘光似乎被搁置遗忘了,但当面对谜团或思路堵塞时,这光焰会随时随地喷射而出,点燃心灵火苗,砥砺精神锋芒,给迷惘以明示,解疑窦于危机。这束束光焰就是精神财富、心空的太阳。如果没有阅读,永远不会横空生出生命之火、精神之光。

问:教师为何要与书为伴?

答:读书是和高贵结伴,与智慧谈心,同醒悟亲吻,与追求齐翔,极大地丰富精神库存,卷动思维浪花,改变生命状态,优化知行美感,让人做心灵充实、人格高雅、头脑智慧的现代人。

德高智博的教师是学生永恒的财富,是学生终身的大书。他们为学子展示巨大的发展空间,创设神奇的修炼天地,任学生在其间闪展腾挪,奔跃飞腾,冲击极限。师者若无文化资本,就没了本事,还拿什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以身示范?

劝学生读书,自己却对阅读不屑一顾,弃之如敝屣;要学生交流读书,你与同人交谈社会乱事、时尚名牌,偶与学生谈书竟闹出驴唇不对马嘴、匪夷所思的笑话,怎能给孩子的心灵播洒阳光,将他们带到圣地?

问:教师生涯中哪些书不可或缺?

答:一是学科专业书,建立学术高地的“孵化器”。这些书犹如精品细粮,需要慢嚼细咽,来厚积学科知识,激活学术智慧。

二是人文科学书,如文学、哲学、历史等多方面的书,竖起健全人格的“定海神针”。这些书好像粗粮,粗细搭配,营养齐全,方能广开视界,全息思维,纵横支撑,多元建构。

三是教育理性书,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书,娴熟把握教书育人的“游泳术”。这些书像金钥匙,应用在教育、教学践行中,打开一扇扇心门知窗,搭建师与生的情感虹桥,让快乐充满校园。

问:学生的阅读路标如何确立?

答:学生阅读的路标是教师。教师向学之气,拂来学生的勤学之风;教师渊深之养,润泽学生的聪慧之心。有嗜书如命的老师,必有酷读似渴的学子。教师竖的标杆有多高,学生模仿乃至超越就有多高。因此,教师是学生每日每时读的书,名师、高师则是学生终身必读的书。

问:不阅读的后遗症是什么?

答:当下,许多师生缺失阅读兴趣,久而久之便以为:阅读不多啥,不阅读不少啥;升学不考阅读,择业不察阅读;人生之旅,一切不误,从少到老,什么也不缺。

不阅读果真什么也不缺?否!

不阅读,知识仓库常常显现出狭窄贫乏,缺失学识的广角镜,视野里自然没有广阔的地平线;兴趣一般表现为索然无味,缺失对学习与生活的足够动力和敏锐感悟力。

不阅读,头脑属于应用性的,思维单一,思辨力弱,缺失想象力的灵动迸发与联想力的随意飞翔;智力大都呈现平面结构的,就事论事,生命缺少诗意的栖居与创意的精彩。

不阅读,情感往往有几分苍白,热情流失,激情蒸发,缺乏广度的人文关怀和深度的大爱情愫;人性或少或多地沾染上暴躁、轻浮等不和谐元素,缺少一盏焕发着尊重、理解、怜悯、宽容、慈善的美丽的心灯,人格不够健全,遇难受挫易变态走形,心空缺失七彩的光芒与明亮的太阳。

况且古今中外,人类创造如此丰富的书典,精深的思想,灿烂的文化,倘不被我辈认知、赏识、吸纳,我们岂不枉活一世,为自己制造一个天大的遗憾?

问:有效阅读当冲破几道关?

答:首先当点燃起阅读之火,让师生书香盈袖。柳斌先生曾著文赞扬河南省许衡中学校长张璧宏力倡读书的高行。张璧宏深信“读书使生命更精彩”的命题,将校图书馆办成文化的灯塔,将读书作为文化的特色,师生读一本他读3本。他读在头里,用在头里,写在头里;疾呼读书,检阅读书,彰显读书。读书唤醒每一颗昂进的灵魂,砥砺每一个鲜丽的人生。

其次,多种举措拓宽阅读之路,让师生开卷有益。黑龙江省哈工大附中徐秀珍是一位高人文品位的校长,她在任职的几所学校里,下发文件规定阅读,赠给教师人手一册必读书规范阅读,交流读书心得促进阅读,表彰师生读书标兵助推阅读。她打造的教师队伍,温文儒雅,厚德博识。她育出的众多学子,视界宏阔,德才兼备。

再其次,用校本课程硬性定规阅读,让书香飘溢校园。山东省昌乐二中校长赵丰平为解决学生没时间读、没好书读、不知如何读的三大顽症,制定《阅读课程标准》,列阅读为课程。学校还举办读书交流会、学术报告会、“阅读之星”风采展示、学生自主出版各种刊物来张扬阅读风尚。

问:阅读可达几重境界?

答:喜爱阅读,生出兴趣,为入门阶段,是阅读的第一境界,其意象好像“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深爱阅读,渐成习惯,为深化阶段,是阅读的第二境界,其意象近似“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

酷爱阅读,融入人生,为自动阶段,是阅读的第三境界,其意象犹如“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兴趣是爱好,此为起点;习惯成自然,此为支点;融入为素养,此为峰点。当进入第三境界时,阅读从兴趣的起点超脱出来且走得很远,也已超越习惯性的阅读台阶,像须臾不可离开的空气、阳光、水一样,融入每时每刻的生活,化进漫长的人生之旅,升华为坚实的教育信仰和内在需求,成为生命本身无法离弃的精神生活方式,就像呼吸大自然沁人心脾的气息一样欢快而自然,体味从身到心的享受。自古至今,都有学人达此境界,不过,当下此类学人寥如晨星。(来源于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6日10版)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王才忠

一个既爱读“有用”书、并且更爱读“无用”书的民族,才能真正铸就过硬的软实力。

人们常说,春日融融好读书。时已立夏,每年4月的“全民读书月”和“世界读书日”也已匆匆过去。但读书,肯定不应当是某一天,某一个月,某一季的事。

我国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青年科学家潘建伟,前不久撰文讲到两个小故事:他在奥地利的一个山区和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医院,先后邂逅一位80岁的老太太和一个小护士,她们居然都对量子物理很感兴趣,而且常常阅读这方面的书籍。

在世俗的眼光里,读这些“无用”之书似乎毫无意义。然而,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社会,人们会把读书当成家常便饭,就像上述那位老太太和小护士。与升学、考级、谋职相关联的“有用”之书,当然是要读的,但我们还要把更多精力倾注到“无用”之书上,因为它们对提升人的综合能力、对涵养我们的精神品质十分有益。一些蕴含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无用”之书,恰恰是滋养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被各类“大师”、“大仙”忽悠得团团转?为什么一些地位很高、财富很多的人,却空话错话连篇,让人觉得荒唐可笑?很重要的原因是,书、特别是“无用”书读得太少。

把读书当成家常便饭,必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种习惯就像穿衣吃饭、呼吸空气一样,是内生于心灵深处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古人早有“枕上、厕上、马上”读书的习惯。今天,我们也完全可以在茶余饭后、在旅行途中、在一切闲暇的时光见缝插针读上几页书。

读书需要安静。一颗躁动不安、整天计较名利得失的灵魂不可能容下淡淡的书页。一个浮躁不安的社会,注定成就不了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养成,不是靠喊口号得来的,它需要化为千万人静悄悄地、自觉自愿的行动。

社会需要有标杆与榜样,学习型社会也是如此。社会的精英群体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风向标,他们的作用就是示范。在公众场合,领导干部如何避免讲“正确的废话”,如何讲深入浅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真话、实话;文体明星如何讲文明得体的话;企业家如何讲谦逊礼貌的话,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平时多下功夫学习,多读几本好书。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

一个既爱读“有用”书、并且更爱读“无用”书的民族,才能真正铸就过硬的软实力。据报道,2012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为77.2期和6.56期,电子书阅读量为2.35本。纸质图书阅读量仅比2011年增长不到0.04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53.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少或比较少。

或许,因为忙,因为没有宁静氛围,都成为我们不爱读书的一种借口。其实,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喜爱读书,写在人们脸上的焦虑就会慢慢少去,社会也会变得越来越宁静有序。(来源于湖北日报2013年5月9日3版)

领导干部应做个读书人

姜信治

实践表明,凡是注重学习、勇于实践的地方,就敢于先行先试,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列。反之,工作就流于一般化,打不开局面,甚至停滞不前

学习是领导干部提高素质、增强本领的根本途径。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如果还是习惯于凭感觉、凭经验办事,就有可能事倍功半,工作虽然很辛苦,但由于不对路,达不到预期效果,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难以胜任领导工作。因此,领导干部要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努力加强学习,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领导干部加强学习,主要途径是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要多读书。书籍包含了种种科学成果,书籍可以回答种种现实问题。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是老问题,有些是我们长期努力但还没解决好的问题,还有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无论老问题新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就必须多读书。

学贵思。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脑子里要经常装着问题,开动脑筋,反复思考,力求把零散的、孤立的、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系统的、联系的、理性的认识。努力把握规律,抓住本质,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所以有人说,读书学习的好处就在于能够使原有的问题变成没有问题,又在原来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这说明确实是研究思考了,读懂弄通了。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看一个领导干部水平高不高,不是仅仅看他读了多少书,而是看他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理论来指导工作实践,找到科学、管用的方法。知识就是力量,读了不用不是力量,学以致用才是力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加强学习,在对全局工作研究思考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善于思考,深入研究,发现问题,破解难题,找准推动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学习好才能服务好,才能创新工作。比如,现阶段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关系,如何既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又保护好青山绿水,只有深入研究思考,才能找到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实践表明,凡是注重学习、勇于实践的地方,就敢于先行先试,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列。反之,工作就流于一般化,打不开局面,甚至停滞不前。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要解决好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更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多读书学习,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因此,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做一个读书人,一个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们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人,一个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个对本领域业务工作有一定研究的人。多读书,好研究,善思考。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使读书学习成为领导干部一种良好习惯。(来源于《人民日报》2013年5月2日5 版)

编辑:郑红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