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观点

【思想视点】张昌尔:构筑湖北科学发展新动力

通讯员:湖北日报来源:湖北日报 阅读:发布时间:2013-03-25审稿:

实现湖北发展的“黄金十年”,最根本的就是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加快形成科学发展的新动力。激发城镇化这个最大的内需潜力,强化创新驱动这个最大的引擎,释放改革这个最大的“红利”,已经成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加快推进以“四化同步”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略)

加快形成湖北创新驱动的新优势

科技创新历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当前,发达经济体将创造新的更高的生产力作为克服衰退的根本路径,我国也进入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是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支撑。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2960.4亿元,增长18.6% ;获国家科技奖励数量、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分别列全国第4位、第5位;全省技术合同输出成交额居中部第1位。与此同时,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形成了新的特色和优势。

一是东湖高新区已成为国内一流的创新基地。作为全国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和路径在这里先行先试,一大批高端人才和研发力量向这里汇集,一批批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成果在这里诞生,一个个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成长点这里萌发,领先全国的光电子、生物和激光三大支柱产业迅速崛起。通过与20多个市县共建“园外园”,形成了有效的创新辐射机制。这里已经成为全省的创新中心、国家的创新高地,与世界创新资源对接的平台。

二是探索出一条通过整合打造高水平“创新链”的路子。东湖高新区的生物研究院整合本地研发资源、吸引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和人才,从而在打造高水平创新链上取得显著成效。短短四年,光谷生物城的创新水平迅速提升至全国前三位。过去一些优势高校分别申报国家项目均未成功,而生物研究院以全新的综合优势再次竞争这一项目时却一举中的。这表明,生物技术研究院的综合集聚优势,产生了任何单一团队都难以比拟的连锁放大效应。目前,研究院已获得近10个新药平台建设项目,吸引了10多位院士和辉瑞等67个顶尖研发团队、19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150多个研发项目在此集聚,形成了中部生物技术创新的“谷地”和转化的辐射源。一批研发项目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极具产业前景。一流创新要素的集聚成为吸引生物产业汇集发展的强大磁场。四年时间,光谷生物城有400多家企业落户,2012年生物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比尔•盖茨也为这里的环境所吸引。在国家“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的筛选中,光谷生物城以突出优势入选,将赢来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预计到2015年,基地将聚集各类生物企业1000余家,产值突破2000亿元。

三是开辟了创新要素“植入”产业的有效路径。我们积极构建农业“产业链”和“创新链”紧密结合的链式体系,选择粮、棉、油等10个优势领域,大力打造“一个龙头企业、一个研发团队、一个生产基地、一个融资平台、一个部门”的“五位一体”体制,将科研力量全面融入育种、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等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构建科技与农业、加工业一体化的产业链,形成了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同时,积极推动高校和科研单位与企业和产业结成紧密的技术联盟,推动政府科研项目计划向企业和产业倾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团队,大力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强研发力量和投入等等,正在发挥出日益显著的创新驱动效应。

在新形势下实现创新湖北的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推动科技资源与产业、企业和基层的需要紧密结合,释放创新转化的巨大潜力,始终是一个根本问题。必须大力推进理念、机制创新,在构筑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上狠下功夫。

一是要在大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突破。我省的一些重大的创新成果“花落别家”,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企业创新意识和自觉不够。要抓住当前宏观经济的倒逼机遇,大力引导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通过多种渠道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和产业集聚,引导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或组建创新战略联盟。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政府科研计划支持机制,以政府投入带动企业和社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

二是要在打造高效的创新平台上取得突破。重点支持在光电、生物、新能源等产业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企业化的管理机制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发展一批围绕一个产业方向、打造一个创新平台、建设一个园区载体、集聚一批创新团队、发展一批创新企业的实体。鼓励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和市场主体。

三是要在发展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链上取得突破。全面启动高新技术产业链、先进制造产业链建设,以重大技术、终端产品或产品群为指引,对产业链进行上中下游及服务配套的全链条设计。统筹配置创新资源,打造创新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要围绕产业链调整全省科技计划项目,重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创新企业、建立一批重点创新平台、组建一批重点创新团队、形成一批产业化联盟组织、制定一套专门化的产业创新政策,推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以深化改革激发城镇化和科技创新活力

深化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突出重点、从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瓶颈问题上率先突破。(略)

围绕科技创新,要着力于健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一体的创新体系,大力强化创新转化机制。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导向机制。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坚持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的改制方向,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研发型企业。完善技术交易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加强技术交易平台的建设。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发展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二是强化科技资源向产业和企业流动的机制。建立健全省科技协调统筹机制。改革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推进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分类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对从事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将其服务企业发展贡献、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的重要参考指标。改革科技评审评价制度,对应用型研究引入专利、技术合同、成果转化等市场评价方式和机制。设立企业重大研发成果创新贡献奖。三是促进资本与创新的紧密结合。支持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机制,推进新三板试点。

(信息来源:湖北日报2013年3月25日)

编辑:郑红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