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暑期社会实践】服装学院“智链产研,织创未来”实践队 开展纺织服装产业调研

通讯员:夏菡来源:服装学院 阅读:发布时间:2025-07-13审稿:郭泰辰

2025年7月7日,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智链产研,织创未来”实践队深入江西共青城,开展纺织服装产业调研。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江西锦恒纺织、鸿瞾服装、乾钰服饰等多家纺织服装企业,聚焦生产一线、产业痛点与转型需求展开调研。

共青城纺织服装产业涵盖纺纱、面料、成衣全产业链,以羽绒服设计制造为核心。在与企业负责人、一线员工的交流中,调研团队详细了解了当地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面临的具体困难以及转型升级的具体实践。江西锦恒纺织作为纺纱业的代表,拥有数十台精密纺纱设备,日产纱线3.45吨,却面临与新疆同业竞争压力大的难题;乾钰、奥博特等成衣企业以代加工为主,乾钰年产能超30万件,羽绒服占比 70%,却受“淡季稳工、旺季抢人”的用工波动影响。鸿瞾服装发力跨境电商,走“薄利多销+定制化”路线;旭东纺织打通“面料-服装-销售”全产业链,试图突破代加工低附加值困境;互利纺织部署54台数字化喷水织机,实现“1人管多机”,智能化转型初见成效。

通过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调研团队发现人工成本高是企业面临的“头号难题”。企业反映,本地工人存在抱团定价、流动性大的问题,人工成本较江浙地区同类岗位高出20%;同时,工人技能不稳定也影响了产品质量。在人才与研发方面,当地设计人才稀缺,部分企业需赴浙江招聘;供应链方面,部分调研企业的原材料高度依赖从江浙地区采购,增加了企业的物流与时间成本。此外,由于羽绒服工艺复杂,智能设备利用率较低,部分企业仍沿用传统生产模式。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调研团队将进一步梳理问题细节并形成调研报告,为纺织服装产业智能化发展建言献策。

此次调研既勾勒出共青城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轮廓,更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化认知。团队成员表示,看到互利纺织的数字化织机,才理解”智能化不是简单的买设备,而是要精准匹配工艺、提高效率”。这种实践让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愈发清晰:“研究不止于论文,更要解决企业真问题。”

编辑:赵诗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