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图书馆、传媒学院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学生社区活动

通讯员:刘奕彤、王然来源:传媒学院 阅读:发布时间:2025-05-30审稿:刘登冉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年学子勇攀科学高峰,5月26日,图书馆联合传媒学院在南湖校区“一站式”学生社区青春会客厅举办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学生社区活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和图书馆原馆长、国家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徐世球教授受邀作《“崎岖五岭路,石迹耿千秋”——李四光生平与成就》主题讲座。学校图书馆馆长熊少平主持报告会。传媒学院院长望海军、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登冉、学院全体辅导员及学生代表150余人聆听学习。

徐世球教授通过详实的史料与生动的案例,向在场师生展现了李四光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深刻诠释了其爱国、创新、奉献的崇高品格。

毕生求索,铸就地质丰碑

徐世球教授的报告以时间轴为主线,系统回顾了李四光从湖北黄冈农家子弟成长为新中国地质学奠基人的奋斗历程。徐教授重点介绍了李四光在冰川学、地质力学领域的突破性贡献:他打破西方学者“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论断,通过庐山、黄山等地的实地考察,为中国冰川研究奠定基础;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不仅指导发现大庆、胜利等油田,更推动我国甩掉“贫油国”帽子。李四光先生用一生证明,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家国情怀,彰显学者担当

徐世球教授特别强调了李四光跨越半个世纪的爱国选择。青年时期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归国,抗战期间带领师生辗转西南坚持科研,新中国成立后婉拒英国高薪聘请,甚至将个人积蓄捐赠国家建设。“他总说‘科学要为民族争气’,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精神,至今仍熠熠生辉。”

创新求实,启迪青年成长

在互动环节,徐教授以李四光“不盲从权威”的科研态度为例,指出其创新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他敢于质疑‘大陆固定论’,提出地质构造体系新理论,这种批判性思维正是创新的源泉。”徐教授详细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并为在场学生赠送海洋动物化石。

徐世球教授寄语同学们,希望大家以李四光先生为镜,既要做仰望星空的追梦者,更要当脚踏实地的奋斗者。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传承科学家精神,以地质锤般的坚韧开拓人生之路,让青春在服务国家需求中绽放光彩。

编辑:程鹏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