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武汉纺织大学的工作室里,该校2024级设计专业研究生吴茂林正对着电脑屏幕调整一幅老兵肖像的细节。屏幕上,通过AI技术修复的老照片里,抗日老兵眼神清亮,胸前的勋章在数字技术下重新焕发光泽。这幅肖像将被收录进《抗战泗水老兵纪念册》——这本耗时4个多月完成的纪念册,是他和团队献给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礼物。

作为泗水县退役军人协会的志愿者,历时三年,行走2.6万余公里,走访142位沂蒙参战老兵,整理近10万字口述档案……从设计漫画手册绘制100余位参战老兵致敬建党百年,到用镜头拍摄30余位参战老兵,制作《泗水老兵》形象册,致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今年3月开始,吴茂林再次与团队成员一起“闭关”,潜心设计制作泗水抗日老兵纪念册,作为献给泗水老兵的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贺礼。
从兴趣到使命的八年奔赴
在济宁泗水县的扎染工坊里,一群孩子正跟着吴茂林团队的老师学习捆扎布料。蓝白相间的染料在水中晕开,像极了吴茂林心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这个从本科起就跟着导师研究扎染的年轻人,已让这项非遗技艺在乡村扎根5年。

2017年,吴茂林考入青岛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后,迫切地希望能做点什么。于是本科期间,吴茂林连续保持全系双第一的好成绩,身兼9个学生干部职位,获得130余个专业大赛奖项,累计志愿服务时长高达3100多个小时……
凭借扎实的设计功底,斩获诸多设计类奖项,并将扎染与纺织等非遗技术带上米兰设计周等国际舞台。2021年本科毕业后,他毅然携笔从戎,奔赴边疆地区。其间因表现突出,荣获个人三等功。退役后考入武汉纺织大学,继续探索非遗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传承之路。
“扎染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2020年,吴茂林拉着同学创办团队。如今,他们的济宁润德轩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已落地两家工坊,年开展超5000场研学课程,服务近8.5万人次。暑假旺季时,一天要接待十几场体验活动,孩子们在染布时触摸传统文化,村民则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非遗不是复刻老纹样,而是要找到当代人能共情的表达。”吴茂林的设计灵感总从传统中来:海洋文创作品融入传统鱼鳞纹样,旅游文创设计提炼敦煌元素。他带领团队探索的“非遗+研学+农耕”模式,让扎染成为乡村文旅的“流量密码”。
用笔墨打捞沉默的英雄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吴茂林对抗战老兵也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致敬革命前辈,吴茂林组织“智忆传承”暑期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沂蒙老区泗水县扎实开展工作。于是,他用AI技术修复14位泗水老兵的影像,制作《再敬一次军礼》AI视频致敬十四年抗战,设计抗战泗水老兵纪念册致敬抗战胜利80周年。

在这期间,吴茂林也被老兵们的故事深深感动。“2020年走访老兵,抗美援朝老战士郭荣怀老人眼睛几乎失明,但摸到国旗时,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淌的样子,我这辈子都忘不了。”说起走访过的老兵,他的语气立刻变得笃定。这个连室友名字都时常叫错的年轻人,对207位老兵的故事却记得分毫不差:吴从法老人胸前挂满的勋章数量、援疆女兵李天花唱起《歌唱祖国》时的声调、特等功臣胡兆富老战士说“牺牲一切都无怨无悔”时的神情……这些细节都被他转化为笔下的线条与色彩。
不仅是制作老兵纪念册,2020年初,第一次参与关爱老兵志愿服务的吴茂林,在沂蒙山区一间老屋,抗美援朝老兵张志祥抚摸自己穿军装的黑白照片时的画面,让学设计的他突然意识到:“画笔不仅能画图纸,更能为沉默的英雄画像。”从此,他带着相机和录音笔行走在鲁南乡村,3年时间里累计行走2.6万余公里,将142位沂蒙参战老兵的口述故事整理成近10万字档案。
为了让更多人看见这些故事,他把专业技能变成“翻译器”:建党百年时,绘制100幅老兵漫画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时,拍摄30余位老兵制作形象册;今年的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册中,他和团队整理了5位在世泗水抗战英雄事迹、3位已故泗水抗战英雄事迹和239位在泗水抗战中牺牲的英烈事迹,其中部分老照片用AI技术修复——不仅让模糊的老照片重焕清晰,更让已故老兵通过数字技术“再敬军礼”。“这些册子从不售卖,而是无偿面向社会宣传,我们只想让老兵知道,有人记得他们的付出。”吴茂林说。
投身军旅:让青春与家国同频共振
吴茂林曾将抗美援朝老战士王传柱邀请到漫画老兵展的现场,老兵对大家说,当年他参军就是为了人民,为了祖国,为了家乡。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吴茂林,他决心要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参军服役,去追寻先辈的足迹,践行自己的初心使命。

在部队,他荣立个人三等功,获评四有优秀士兵,用两年时光践行着“把青春融入祖国”的誓言。退伍后,2024年5月被共青团山东省委评选为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
服役期间,他仍通过设计泗水老兵纪念章、寄送物资等方式延续志愿服务。“专业、服役、志愿,从来不是割裂的。”他说,正是这种融合让他更懂传承的意义——无论是扎染的一针一线,还是老兵的一言一行,都是需要用心守护的文化根脉。
如今,吴茂林仍在教室、工坊、老兵家之间穿梭。他用设计为非遗注入新活力,用笔墨让红色精神代代传。在青春的赛道上,这个年轻人正以热爱为翼,在传承与坚守的苍穹里,跑出属于新一代的“加速度”,让非遗之美与红色基因,在时代浪潮中熠熠生辉。
极目新闻:https://jms.ctdsb.net/jmyth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2482836&cId=0&uik=1d0f6d91&share_plat=android&sec=0a3d95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