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创新构建“特色驱动·交叉赋能·产教融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湖北本科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走出了一条“纺织+”特色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新路径。
特色驱动
构建CITR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现代纺织产业升级的双重使命,依托国家一流专业与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一流学科优势,将纺织非遗技艺、传统造物智慧融入环境设计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依托“中国纺织文化”等国家一流课程构建文化传承创新矩阵,使专业建设既彰显“崇真尚美”的纺织文化底蕴,又注入“锦绣中华”的时代设计语言。与此同时,学院构建以“跨学科融合(Cros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创新设计(Innovative Design)—技术应用(Technology Application)—研究与协作(Research Collaboration)”为核心的CITR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学科交叉重构、实战项目牵引、技术赋能转化,形成“特色引领需求、需求反哺教学”的育人闭环。具体实施两大工程,推动“纺织+”在现代教育中的深度应用。
一是学院依托“纺织+”跨学科平台,实行逆向教学设计,设计了立足国家重大需求等12个模块的课程矩阵:在“航天特种纺织品设计”等实战模块中,歼-20头盔衬里织物研发项目创新实践了经纬纱线密度梯度织造方案,不仅直接服务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需求,学生还能在实践中锻炼跨学科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嫦娥六号月面国旗的设计研发实践具象化为教学载体,形成了更完善的教学案例库。
二是学院通过CITR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度融合多学科领域,形成特色培养路径,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依托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全国重点实验室、纺织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国家级别平台,引导学生在解决航天材料、医学材料应用等“卡脖子”问题中,同步实现设计技能提升与工匠精神培育。
以“纺织+”学科交叉理念为特色的CITR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成功培育出大批具备工程思维与人文素养的跨界创新人才。该模式主导设计研发的嫦娥五号月面国旗、嫦娥六号月面国旗、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武汉军运会)和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制服、赠送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各国政要的“如意纺”作品等,通过艺科融合路径实现了重大突破,同时印证了在高端制造与文化传承中的双重赋能价值,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交叉赋能
重构“纺织+设计”三阶式课程体系
学院以2024年获批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契机,打破学科壁垒,将纺织材料科学、数字孪生技术、可持续设计理念等前沿领域有机融合,以交叉赋能为核心,整合纺织科学、计算机科学、生命健康、艺术设计等学科资源,重构“纺织+设计”三阶式课程体系,通过设计思维与纺织技术的互嵌共生,构建覆盖“基础素养—科技素养—专项能力”的进阶式育人链路。
在基础素养阶段,学院聚焦“纺织+艺术”,开设“人机工程学”“设计美学”等跨学科课程,让学生了解纺织设计行业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趋势,掌握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建立纺织设计认知框架。
在科技素养阶段,学院结合“纺织+商业”,将企业的具体研发项目转化为课程模块,贯通了企业技术标准与教学实验设计,使设计成果直接对接产业升级需求。例如,将学院和生物工程与健康学院团队合作研发的止血纤维产品作为学科案例,发挥“纺织+”的学科优势,致力于品牌孵化与产品设计研究,将研发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实用产品,印证了跨学科融合对产业升级的有力支撑,以实际行动回应产业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全新需求。
在专项能力阶段,学院深化“纺织+科技”,依托纺织学科背景与设计专业优势,为多家百亿级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设计服务,结合前沿技术与设计理念,实现技术向产品的有效转化,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产品设计服务。通过实施三阶式课程体系,近3年学生在德国iF产品设计奖、美国缪斯设计奖等赛事中获得29项大奖,充分展示了学院课程体系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产教融合
打造“三维+双螺旋”实践育人平台
学院通过构建面向企业需求的“技术驱动+设计转化+产业反哺”的三维培养路径,形成了项目驱动的“科技—艺术”双螺旋育人方案,推进了理论实践一体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机会和成长路径。
在技术驱动方面,学院将高端医用防护服设计的研发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优化面料结构和性能以提升产品的透气性与舒适性,为企业提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注入技术动力。
在设计转化方面,学院建立知识产权共享平台,学生设计的“抗菌纤维口罩”专利实现产业化,为稳健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创造出产值超亿元的价值;学院注重成果转化,学生设计研发的口罩、防护服等一批技术成果实现在鄂转化,并与恒天嘉华非织造有限公司等医疗企业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助力企业转产增产,这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还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体现了设计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在产业反哺方面,学院与浙江省绗缝工艺协会共建浦江县家纺设计研发中心,与烟台明远创意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等,主要围绕图案色彩工艺设计研发、功能性家纺产品研发、整体家纺造型设计研发、新材料及产品检测等开展多形式科技交流培训活动,帮助行业企业培养一批合格的产品创新设计人才。该三维培养路径强化了“科技—艺术”双螺旋育人方案,使科技与设计相互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逐步提升,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此外,学院还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纺织数字化设计联合实验室,形成“真题真做”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近3年累计完成纺织非遗数字化保护、智能纺织品设计等产教融合项目30余项,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同频共振。这种扎根“纺织+”特色、强化交叉创新、深化产教协同的育人模式,不仅破解了学院传统设计教育中科技应用滞后、文化传承断层、产业协同不足的问题,更培育出兼具多项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为“四新”建设贡献了特色鲜明的“纺大方案”。
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为推动新时代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5/13/content_144747_185148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