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各有不同,少年本该如此。”在武汉纺织大学材料学院的王江峰,大学四年坚持宣传京剧文化,展示国粹魅力。从初二开始,他痴迷京剧,一转眼就10年了。其中都有什么有趣的故事?4月28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了他的戏剧与学习科研世界。
兴趣爱好融入学习生活
王江峰与京剧的缘分,始于初中的“戏曲进校园”活动。他清楚地记得,传统京剧《三岔口》中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让他瞬间入迷。
如今,他已然是一位有着十年戏龄的“老戏迷”。进入大学,武汉这座“戏码头”浓厚的戏曲氛围,更是为他提供了亲近京剧的绝佳机会。

王江峰深知京剧魅力非凡,只是很多人缺少了解的契机。于是,他把京剧融入大学生活,从寝室唱到班级,从校内舞台唱到支教小学的课堂,让更多人领略了这一国粹的魅力。

在学校的毕业晚会上,他所表演的京剧《沙家浜》,赢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
此外,他善于改编创作相关京剧作品来弘扬传统文化,部分作品荣获校级荣誉,他还借助自媒体平台传播京剧,自媒体平台播放量累计达10万+。
不误考取研究生
湖北省京剧院练功房里“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的标语,深深激励着他。
在学习和科研方面,王江峰也全力以赴。大学期间,他综合成绩稳居专业前三,常常热心为同学答疑解惑。

为了更好地“练真本事”,他主动加入课题组。在实验室里,他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学习仪器操作、查阅文献、优化实验方案。最终,他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主持的省级大学生创业项目成功结项。

怀揣着对学术更高的追求,他早早定下考研目标。备考期间,他每天清晨7点准时抵达图书馆,直到晚上11点才返回寝室。近日,他收到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考研就像唱戏,都得下苦功夫,卖力气,既然定下目标,就一定得拼尽全力,不留遗憾。”他感慨道。
志愿服务如练戏的4年

除了听京剧,他最大的业务爱好就是做志愿服务。
2023年暑期,作为支教队队长,他带队回到家乡湖北鄂州,开展以“乡土中国”为主题的支教活动。他们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增强了小朋友们的“乡土文化认同感”。支教结束当天,小朋友和家长都纷纷赶来送别。
大学四年,他累计参与200余次志愿服务活动,时长超900小时,荣获“青春力量▪感动纺大”大学生榜样人物称号。
在成长的过程中,王江峰深受戏曲里“传、帮、带”精神的影响。他担任新生副班主任,积极开展朋辈领航等各类讲座,分享成长心得,传递温暖与力量。
湖北日报: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3950746/3577593/0?w=1746516155733&uik=e7d8477b&share_plat=android&sec=7020d9e0&historybac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