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光明网〗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通讯员:史爱武来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阅读:发布时间:2025-03-19审稿:admin

去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今年一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等机构联合发起的“2024年度十大科技名词评选活动”在北京揭晓,“人工智能+”成功入选十大科技名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发展已从技术探索阶段快速迈向规模化应用阶段,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渗透并引领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发展,“人工智能+”应用爆发的奇点即将到来。

“人工智能+”涉及多方面涵义

“人工智能+”是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一种理念与实践。它不仅仅是将人工智能简单应用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通过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实现对传统行业的全面赋能与重构。它是一种驱动性力量,将人工智能作为基础技术,与制造、医疗、教育、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这种融合能够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具体来说,“人工智能+”涉及技术融合、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生产力提升等多方面涵义:技术融合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教育、交通、制造业等各行各业的具体应用场景相结合,提升行业智能化水平;产业升级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创新驱动就是通过人工智能激发新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模式,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发展;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可以极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除此以外,社会治理、伦理道德、政策支持、国际合作等也是“人工智能+”发展要考虑的重点内容。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着新的十字路口。从科学研究角度看,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两大奖项全部颁给了AI技术相关领域,甚至化学奖三位得主中的两位,并非来自传统科研、教学机构,而是在Google DeepMind公司利用AI技术研究蛋白质结构的研究员。这些充分表明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上的作用愈发显著。从经济角度看,智能产品不断创新,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垂直领域大模型、自动驾驶汽车、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成为新的“蓝海”,每个领域都将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带动经济增长。从国际竞争关系角度看,人工智能正成为技术经济竞争和国家战略安全的焦点,世界主要国家围绕人工智能的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一个多月以来,中国AI企业的DeepSeek大模型火遍全球。DeepSeek不仅改写了技术路线图,更重塑了创新伦理——证明开放共享也能催生顶尖科技。当技术霸权遭遇开源洪流,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

人工智能+工业: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研、产、供、销等多个环节都能发挥显著作用。在研发环节,人工智能可以赋能科研,借助大模型快速学习企业知识体系,提升研发效率;在生产环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解决简单任务重复化等问题,降本增效提质。与此同时,立足实际应用场景,企业可通过规模化的统计数据来证明效益,精准定位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的切入点和价值点,真正发挥其赋能作用。

人工智能+农业:我国是农业大国,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农民”不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先进的技术信息,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掌握最新的农产品价格走势,从而决定农产品种植品类。同时,农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能够大大减轻农民体力劳动、农户可以远程操控自动化设备实现播种、施肥、灌溉等一系列农业活动,自动采集分析农产品的各项生长数据,全面提升效率,增加农民收益。

人工智能+金融:人工智能在金融业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AI大模型可以在十几秒钟内读完公司年报,提炼出重要的观点和关键词,并生成财务分析、业务发展预测等专业化内容。AI数字人已经成为许多银行大模型业务应用落地的“标配”之一,数字员工可以承担24小时客服等工作。很多金融机构用人工智能技术审核合规要求、协助服务顾客服务、帮助核对帐目、发行信用卡和恢复密码等。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等机构联合编写的《2024年金融业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报告》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尚处于技术探索和试点应用的并行期,预计1至2年内首批大模型增强的金融机构会进入成熟应用期,3年后将会带动金融业生成式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

人工智能+医疗、零售、交通、教育、媒体、家居、环保、公共安全、法律、旅游等领域已经展现出其强大的应用潜力和价值。在特定领域里面,AI都将有可能大放异彩,“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

对于如何实现“人工智能+”,今年两会代表、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建议,以推进AI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实体经济重点领域、核心环节为方向,聚焦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娱乐等领域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布局超大型智算中心、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未来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多模态人机交互、智能助手、工业理解计算及代码生成等一批有需求、有效益、有前景的创新应用。

发展人工智能+,人才是关键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话题之一,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相对短缺。面对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加强人工智能校园教育、加快相关人才培养势在必行。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要经过系统学习,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目前,国内一些高校部分教材和课程在实践中已显老旧,教学研究与产业需求间存在一定脱节。需要梳理人工智能时代的能力素质模型,根据人工智能发展情况和教育强国的人才培养目标,适时修改课程体系,明确跨学科思维、人机协作等核心素养培养框架。需要将最新技术及时融入教学体系,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联合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适应行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具体来说,持续推动“人工智能+”行动,需从学科交叉、实践应用、伦理素养等多维度协同推进。一是强化学科交叉融合,优化专业布局,推进课程改革,将具身智能、仿生智能体、多模态智能等前沿技术纳入教学内容;构建覆盖通识教育、基础理论、专业实践、学科前沿等全链条的课程体系。二是加强人工智能实践应用,搭建创新平台,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虚拟仿真中心等实践载体,引入行业专家联合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实战能力;通过企业定制课程、实习基地共建等方式,将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目标,缩短人才能力与岗位需求差距。三是注重素质能力并重,强化伦理责任教育。在专业课程中嵌入数据隐私、算法向善等伦理模块,培养人工智能对社会影响的批判性思维。

在今年两会现场,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委员说,在人工智能“来袭”的时代,人工智能应该成为一门通识课,让人工智能为你所用,改变世界,创造未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几年继续深化各个领域应用,将推动更多行业实现智能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优化服务质量,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面临数据隐私权、算法公平性和伦理道德等一系列挑战。

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人工智能+”将AI技术与各个行业、领域和技术紧密结合,大力提升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创新能力。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人工智能+”的潜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觑,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和价值。

光明网:https://epaper.gmw.cn/zhdsb/html/2025-03/12/nw.D110000zhdsb_20250312_1-18.htm?div=-1

编辑:郑婷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