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的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奉献了一场关于美的讲座,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郭丽为读者讲授《古风雅韵:中华缠花艺术之美》。郭丽以自己十余年的寻访、研究、创新、推广亲历和心得,为读者解读:一块纸板、一根铜丝、一些多色的丝线,如何缠绕出开在中国文化里永不凋谢的花——缠花。郭丽说:“我是缠花守艺人,也是一位手艺人。”

郭丽讲授缠花之美
李子柒带着英山缠花上春晚
为蛇年央视春晚开场的李子柒,手臂上戴着一株兰花。“这是省级非遗传承人陈广英制作的英山缠花《紫气东来 春兰献瑞》,连同植物染、螺钿等13项非遗技艺,通过融合李子柒的舞台造型,诠释了传统文化之美。”郭丽介绍,缠花也被称为“立体绣花”“线艺雕塑”“立体工笔画”,它融合了多种艺术,既像中国画的工笔画一样栩栩如生,还拥有刺绣的用线技巧。缠花有“小”“巧”“精”“活”的特点。“小”是指缠花的体积小,“巧”是指缠花构思精巧寓意吉祥,“精”是指缠花制作需要精细技艺,“活”是指缠花的形式灵活多变。
缠花一词最早便见于北宋诗人宋祁的《春帖子词·皇后阁十首》:“暖碧浮天面,迟红上日华,宝幡双帖燕,彩树对缠花。”缠,是缠绕,花并不是单指花朵,郭丽说:“这里的‘花’指花纹图案,也可以理解为缠绕时的花招。”

郭丽为读者展示传统缠花作品
缠花起源不止发簪
“国潮兴起,汉服热带火了缠花,但也限制了人们对缠花的了解,好多人以为缠花是由发簪而来,也只能做发饰。”郭丽说,缠花起源于北宋,盛行于明,辉煌于清,缠花起源可归于5类:节气习俗、人生礼仪、簪花风俗、红妆婚俗和宗教祭祀,曾广泛运用于民间婚丧嫁娶,风俗庆典或节日中,具有丰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郭丽介绍,宋词里的“彩树对缠花”,目前还留存的五彩丝缠角粽等说明古人使用缠花以应节气的习俗。缠花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出生、结婚、祝寿和治丧四个阶段的民俗活动中,不少孩子“洗三朝”的时候会缠一些鱼、花、小老虎等吉祥寓意的图案在鞋帽上。郭丽展示了一顶民国时期的缠花猪头帽,小猪头顶莲花,嘴衔梅花,生动可爱。古人簪花风俗已被大众所熟知,簪的花里有鲜花,也有缠花、绢花、绒花。婚俗里缠花更多地运用在新娘的服饰上,如云肩、凤尾裙上有缠花,英山新娘面花也使用缠花。宗教祭祀场景里,一些神像的穿戴或是供花也都使用缠花。
郭丽介绍,她和团队不仅致力于将非遗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更致力于扩展缠花的应用范围:家居装饰、服饰设计、文创等方面,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让非遗技艺闪耀当代生活。

郭丽讲授缠花之美
学习缠花从一片叶子开始
英山缠花于2011年列入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郭丽十余年的追寻研究中,她找到了英山缠花的姊妹花:厦门春仔花,还在台湾地区找到了多位缠花同道人,并由此完成多项学术研究。郭丽说,缠花是目前所知为数不多的跨越海峡两岸、同出一脉的民间艺术。鄂、闽、台三地同宗同源,牵系着中华海峡两岸民间艺术的根脉和灵魂。缠花不仅是多种美术的结晶,同时还是民间文化和艺人智慧的成果。
普通人如何学习缠花?郭丽在长江讲坛现场教学:“缠花的基础形是一片叶子,工具家里有:纸板、铜丝、丝线、剪子、筷子、镊子。9个步骤缠好一片叶子,缠花就算是开好头了。”10分钟左右,郭丽缠好一片叶子,现场读者送上热烈掌声。
讲座互动环节,观众们踊跃提问,围绕缠花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传承发展等方面与郭丽交流。郭丽还为读者赠送了手工工具包,鼓励大家亲手体验缠花制作,让非遗技艺从观赏走向实践。现场读者跃跃欲试,大家说:“眼睛学会了,希望手也会。”

湖北日报: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3727687/3374237/0?w=1741431247372&uik=hO7jwpN2&share_plat=wechat&sec=1f2b3a68&contentType=5&tencentShar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