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通讯员 郑婷
日前,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武汉纺织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学生团队因创新研发动物造模技术捧得主体赛金奖。动物造模是生物医药领域技术,该团队学生多为化学相关专业。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获悉,这份“跨专业”金奖来源于该校研究生王权实习时萌生的想法。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又被称为“小挑”,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大挑”)并列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主要项目。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共吸引了全国2700余所高校的300多万名学生参与,累计提交39万余个创新创业项目,最终评选产生主体赛金奖项目180个。
实习中萌生科研课题
3年前,化学专业研究生王权经由导师张艳波推荐,前往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实习,主要开展生物化学实验。实验需要使用大量的造模小鼠,王权很快就注意到,在采用药物注射、手术等方法让小鼠染病的过程中,因为药剂过量、实验操作等原因,约有一半小鼠会在致病过程中死亡,动物的牺牲给王权带来痛苦感。
如果模拟人自然的生病过程进行动物造模,动物的死亡率是否会减少呢?王权把想法和导师张艳波交流。张艳波在生物技术公司从业多年,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能把学生的创意变成现实,提升动物造模的成功率,不仅在实验伦理上有优势,市场前景也很可观。
张艳波本科是生物专业,长期在化工学院工作,王权本科读的是交通管理,攻读化学方向研究生,对于生物致病的机理,两人都是门外汉。张艳波请来他的老师、遗传学博士周建刚作为团队的外援。通过前期文献查阅和调研,师生们决定把研发重点放在抑郁症小鼠造模上,张艳波还将此作为科研项目,招募对科研感兴趣的本科生。
探索过程更重要
在外人看来,在化工学院开展动物造模研究不太现实。张艳波则认为,虽然专业不同,但学习的方法和科研的原理是相通的——先开展文献调研,再找科研思路,最后通过实验去验证。此外,动物造模实为生物化学交叉领域,在进行动物状态评估分析时,不仅要有行为分析,也需要采集生化指标。
团队学生有11个人,除了科研创意的提出者王权外,其他学生要负责一部分文件检索、科研成果整理、上报、答辩、对接企业等任务,最开始有十余位大二学生都在课题组中,面对繁杂的科研任务,不少人无法在学业和科研中兼顾,最后只有3名大二学生曹子翔、彭灿和屈靖文留了下来。
“关键是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这一过程非常重要。课题组里面,不允许有学生‘搭车’‘躺平’。”张艳波坦言,老师们从企业拿到通用的试验指标并不困难,但科研过程也是育人过程,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学生就必须要自己学习、研究,才能真正有所思考和收获。常常一个问题老师已经知道答案,但还是会让课题组的学生们自己去寻找。
为了达到科研目标,学生们必须花费时间阅读文献,补充致病机理、抑郁症评估等相关知识,再应用到实验中,赶进度时也要加班加点熬通宵。虽然不是生物专业学生,但经过学习,成员们对于生物实验的名词和指标如悬尾实验、矿场实验、糖水嗜好实验等等都能娓娓道来。
大四学生王彦忠坦言,由于不是生物专业,他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基础知识,“但只要有一颗求知的心,找到渠道去实践,就会取得一定的成果。”
“我相信我的学生走出去都是自信的,因为他们切切实实经历了科研的过程,经历了学科竞赛的历练,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长。”张艳波说。
湖北日报: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3326443/2998603/0?w=17314599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