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是我获得五一劳动奖章时的照片、这个是我进厂工作的工作证、这个是我工作时用的算盘和剪刀……”爷爷奶奶们如数家珍地向同学们展示着自己的宝贝,讲述着蒲纺人勤劳、智慧与坚韧不拔的故事。这个暑期,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研“习”之路实践团赴赤壁市蒲纺片区,探访三线建设亲历者,一起讲述纺织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一张张老照片,展现着蒲纺的旧时光
“这张照片是我获得五一劳动奖章时候的照片,当年我27岁,我穿的这件衣服现在都还保留着了……”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张艺霞讲述着照片的场景,照片定格了她劳动时的瞬间,不仅是对她个人辛勤付出的认可,也是蒲纺三线建设者和每一个劳动者的礼赞。
“这张照片是我的工作照,我是细纱车间的,是纺纱的,这当时我才20来岁,青春洋溢,工作起来干劲十足……”叶爱萍讲述着照片的场景,她站在纺织机前,戴着防尘帽,围着围兜,兜里放着剪刀等工具,她的眼神专注而坚定,双手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仿佛整个世界都凝聚在了这一刻。
“这张照片是我们厂春节联欢晚会的场景,各个部门都会出文艺节目,多么热闹……”金成顺作为文艺骨干讲述着照片场景,照片中,舞台灯光璀璨,映照出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脸庞。它不仅是对传统节日春节的热烈庆祝,更述说着蒲纺人团结互助、共享快乐生活的故事。
一本本老证件,承载着蒲纺人的青春年华
“这是我的工作证,也是出入证……”曹连科翻开他的工作证,一张泛黄的登记照、工工整整地写着姓名、出生日期、部门、发证日期,这样一本工作证如同时间的坐标,精准地定位了他在蒲纺的起点与成长轨迹。“这是我的党费证,我还有‘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鲜红的红色外壳上面写着中国共产党党员党费证,见证着曹连科作为中共党员的一生。
“1963年我退伍回来,1970年3月我开始进厂工作,这些是我的荣誉证书,从工作到现在都保存着……”李新智拿着他的工会证和荣誉证书说着。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荣誉证书,是李新智工作一生的展现,更是蒲纺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写照。
一件件老工具,见证着蒲纺人的艰苦创业史
“算盘从右往左打,从右开始依次是个、十、百、千、万……”律湘娥坐下来边打算盘边讲解。虽然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这个算盘依旧保存完好,打起来还能听见清脆的碰撞声,似乎在述说着蒲纺曾经的辉煌。“这个剪刀是我们在车间工作时装在围兜里的工具,要经常使用,就是这剪刀,就是在这平凡的岗位,我获得了省劳模的荣誉称号……”一把看似普通的剪刀,却是纺织工人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承载了纺织工人们的工匠之心,述说着每一个劳动的场景。
“当时交通不发达,运东西主要靠肩挑背扛,现在我在家里有时候都还用这个扁担挑东西……”一根用竹子做成的扁担,经过长期与肩膀的摩擦,已经光滑无比,两端用绳子系着吊钩,用来挂货物。熊淼清用这条扁担讲述着蒲纺的艰苦创业史。
一个半球零件,记录着蒲纺老战士的英勇事迹
“这个半球零件是当时美国子母弹的一部分,是我援越抗美作战时留下来的。”高秀伦老人拿着这个半球形的零件说。这种子母弹,外壳是这种球形,其内部装有火药、引信和大量小钢珠,杀伤力强。战士们为了应对,用湿棉花包裹钢盔的方法,棉花柔软且能吸收冲击,能够减少子母弹的爆率和伤害。
“在援越抗美战争中,党带领我们以弱胜强,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荣誉。这种精神,后来也被我们带到了蒲纺的建设中,激励着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三线建设的艰巨任务。”高秀伦老人自豪地说。这个半球零件,承载着高秀伦老人及无数战友的英勇与智慧,见证了那段历史的艰辛与辉煌。
一份蒲纺报,讲述着蒲纺的光辉岁月
“当年蒲纺有自己的广播电视台、报纸,同时我们工厂有黑板报、快报,宣传报道三线建设的文化以及工厂的出色事迹……”曾定军拿着一份蒲纺报说着。他曾任职蒲纺三陆纺织公司宣传部,八年时间,他用笔触记录、宣传着蒲纺的人和事。“我们有专门的宣传队伍,在反映一线的好人好事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是一支监督队伍,在一线中发现问题,对问题的督促和改进也是一种鞭策。我们也有稿件在国家级媒体上发表,是省里行业宣传工作的一面旗帜……”曾定军自豪地说。
这是一份1999年1月18日的蒲纺报,头版头条写着“热烈庆祝蒲纺三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刊登着曾定军所写的蒲纺三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二次创业展宏图”的文章,历经25年的时间,这份报纸依旧如新。一份蒲纺报,讲述着蒲纺厚重的历史和光辉岁月。
一个搪瓷杯,陪伴着蒲纺先辈的艰苦卓绝路
“我这杯子可是陪了我半辈子,我现在都还用这个杯子喝水……”戴琰章端着杯子边喝水边说。这是一个白色的搪瓷杯,正面是印着有“八一”的五角星,上方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二三四八二处”字样,杯身和杯盖多处掉瓷了,述说着蒲纺先辈们的干事创业之路。
戴琰章是江苏人,其最初在化学工业部太原化工厂工作,1967年,为响应国家号召,从太原来到蒲纺,支援三线建设,在2348工程指挥部第二筹建处生产组的生产准备组担任技术员的工作。当问及他是如何做到从化工专业人员转为纺织行业技术员时,他说道:“没有专业之分,绝对服从组织安排。”到蒲纺后,戴琰章担任过机修工人学校校长、机械厂副书记、针织二厂厂长,他说:“刚来到这里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我们坚信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艰苦的环境可以变成美好的环境。”就是这样,蒲纺建设的辉煌,也是全国三线建设先辈们艰苦卓绝创业史的缩影。
这些藏在岁月里的纺织老物件如同一本打开的纺织历史的书,带领同学们重温蒲纺三线建设的岁月,它们是时光的见证者,是记忆的载体,也是对那个充满激情和奋斗的时代的珍贵回忆。蒲纺党工委书记、工委主任杨昆明表示:“蒲纺是中国纺织史、三线建设史、国企发展史的现代样本,与国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它有过去的使命,更有现在的发展方向。在历经改制后,通过党、党委政府以及社区和居民的共同努力,靠山傍水的蒲纺正在朝着环境优美、服务完善、民众康宁的十里纺城奋力迈进。这部历史,是沉甸甸的,是厚重的,无论是‘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峥嵘岁月,还是压力与机遇并存的新时代,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永不过时。希望同学们从这段红色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脚踏实地、心怀家国,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力以赴!”
据悉,武汉纺织大学研“习”之路实践团暑期走访了近50位三线建设的亲历者,同学们在采写时,感动于前辈们的故事几度落泪。这些有故事的老物件将这场跨时空的对话织就在一起,成就了新老纺织人的交流。
湖北日报: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2967288/2674537/0?w=172308621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