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赓续红色基因,弘扬纺织非遗文化,7月8日,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学院“织就未来”社会实践团队前往红安将军红土布织锦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研习活动。
实践团成员对话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钟先梅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花珍,跟随她们的脚步一同探寻“红安大布”纺织非遗文化的脉络。
“最后一碗饭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缝军装。”这首民谣记录了红安人民倾其所有支援红军,用红安大布为红军将士制作军服、被单的感人故事。
上个世纪,红安大布是革命战争的基础后勤保障。现在,红安大布是省级文化遗产,得到政府重点保护。
刘花珍坐在织布机前,灵巧的双手在经纬之间飞舞,一缕缕细丝渐渐变成厚实的布匹,每一根纱线都凝聚着辛勤的汗水与智慧。
钟先梅为团队成员细致讲述红安大布的工艺流程,带领实践团参观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非遗馆。她告诉大家,织布技术主要包括挽纱、染纱、浆纱、倒筒、牵经、穿棕、穿扣、上机、制梭心、织布等。看似简单的一匹布,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才能成为成品。
谈及红安“将军红”土布织锦农民合作社的创立始末,钟先梅介绍,最初,她一边读书一边做红安大布来补贴家用。后来,有不少农村妇女请求一同参与加工,她便成立合作社,带大家一起干。
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钟先梅采取“农户+合作社+市场”模式,将贫困妇女组织起来,通过带动就业帮助她们脱贫致富。随着越来越多农村妇女加入,钟先梅革新管理方法,每村选拔队长进行监督管理,保证生产质量。
“使用是最好的传承。”钟先梅说,坚守不是固步自封,而是积极适应市场、融入市场,让非遗得到时代的认同。
为此,她紧跟时代潮流,从最初只做床单到后来逐步丰富至生产围巾、坐垫等家具用品。钟先梅还与武汉纺织大学建立产学研校企合作模式,由纺大专家设计大布衍生产品,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为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钟先梅在基地开展课堂教学。她将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让农村妇女学得懂、学会做、学得好。
“深入了解红安大布制作、发展、创新过程后,我深深爱上了这一非遗文化,更感受到非遗传承人敢担大梁、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我要向他们学习,将这种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到科研与工作中。”实践队队长江宵说。
湖北日报: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2859003/2582182/0?w=1720771076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