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产业正成为全球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3月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落实“大健康”理念,加快构建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学学科专业体系。
近两年,华中科技大学新增临床药学、智能医学工程、麻醉学等专业,武汉轻工大学新增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武汉纺织大学新增生物工程专业,举优势学科之力,顺应大健康趋势发展。
临床药师紧缺呼唤人才培养
10月18日上午10时,华科大同济医学院一号教学楼,临床药学专业的大二学生们正在上“医学统计学”课程。他们是这一专业的首批本科生。“掌握好医学统计方法,有助于药品价值评价。”任课的冯达副教授讲解完具体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电脑操作。
药学院临床药学专业去年开始招生,5年制教学包含4年理论加1年临床实践、科研训练,首批招生19人。药学院院长助理徐传瑞教授介绍,临床药学专业由学校、医院联合培养,医师、药师共同授课,以培养“懂医精药强用”的复合型临床药学专业人才。
据了解,随着人们对卫生健康的关注,临床药学出现了就业缺口较大的现象。2019年,国家卫健委首次将临床药师纳入紧缺人才队伍;2022年,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要求加强药师配备、发挥临床药师作用。同济医学院药学院经过50余年发展,已成为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学教育和新药研究基地,有着“医+药”学科强强联合的优势,不仅有双一流学科,且同济医学院附属的同济、协和医院都是国内排名前十的一流医院,临床药学师资力量强,为学生临床实践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学生蔡煜川每次上课都坐在第一排。“高考填志愿时,我填的是药学专业,大一在学院宣讲中了解到临床药学专业,自己又查询了大量资料,结合我的个人兴趣、人生规划,所以选择了临床药学。”蔡煜川大一时基本上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同上大课,大二时专业课增多,但他认为“难度差异不大”,“课程更丰富,学得更多”。今年暑假他们在老师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医院临床实践,对临床药学的认知更进一步,也对自己的选择更加坚定。“学了这一行,可以去医院,去高校院所,还可以去企业研发药物,去医药相关行政部门,选择比较多。”
健康中国战略亟须高校力量
除了临床药学专业,华科大去年同时新增的还有智能医学工程专业。
作为人工智能与健康医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智能医学已得到国家各个层面的重视与关注,但目前我国每年培养并从事人工智能与医疗交叉领域的人才数量极少,亟须补充。
华科大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夏天教授介绍,智能医学工程涉及学科多、跨度大,多学科交叉增加了专业难度,涉及的学科包括医学、自动化、计算机、微电子等,而目前国内能兼顾这些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为数不多。华科大在医学、自动化、计算机、智能制造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和整合能力,在智能感知计算、大数据等人工智能领域具有深厚的积累,同时又有一系列与企业共建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平台,为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与硬件支撑。目前,首批25名学生正在进行大一基础课学习。
在“大健康”的呼声下,今年,教育部还批准了华科大本科麻醉学专业。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麻醉学的工作内容早已超出“临床麻醉”的范畴,作用日益增强。与此同时,全国麻醉医师缺口巨大,研究生教育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麻醉学的发展需求。2020年国家《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强麻醉、感染、重症学科建设。华科大也是在国家高等学校第一梯队率先开展麻醉学本科教学,明年将正式招生开班。
“大健康”不止于医疗一线。食品科学与工程是武汉轻工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2018年开始,学校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基于健康需求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确定“大食品、大营养、大健康”的战略理念,并在专业建设上布局,今年又新增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
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胥伟介绍,在“健康中国”背景下,食品产业面临转型。以前食品加工重点考虑味觉,基本不考虑肠道菌群的健康和人体吸收的情况,这就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尿酸高的人群不断增加。大众健康意识提高,产业问题就要向科学要答案,学校实现了不少相关产品的科研转化,希望培养出的学生也是行业改造的“先遣队”,用健康理念改造食品加工行业。
为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服务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今年,武汉纺织大学新成立生物工程与健康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也于今年9月迎来新生。
该校生物工程与健康学院副院长张兆威介绍,在当前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生物工程越来越多地和各种前沿技术融合,如人造血管等生物医用材料、智能诊疗、智能检测、营养健康等涉及到核心材料、器件、技术以及产品,是大健康产业新的增长点,迫切需要相关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出于这些考虑,学校从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学院抽调师资,并引进医学领域人才,组建生物工程与健康学院,重启生物工程专业招生,共招收了约60名新生。入学前,学院已经为学生分配了导师,采取“四年一贯制”的培养方式,学生在完成课业的同时,跟随导师开展科学研究,按照培养计划,部分优秀学生大二就会进入实验室搞科研。
湖北日报: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310/31/content_249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