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湖北日报〗徐卫林院士团队创新成果接地气通天机

通讯员:郑婷来源: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阅读:发布时间:2023-02-23审稿:admin

乡野间随处可见的丝瓜络,“沙漠之舟”骆驼,在研究员眼里,它们不仅是大自然的生灵,更是科学创想的来源。

2月22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武汉纺织大学获悉,该校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卫林院士团队发布2项科研成果,一项以丝瓜络为原材料制作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另一项以驼峰为蓝本设计隔热纺织品。

通常情况下,传感器需要供电才能运行。丝瓜络传感器则是通过材料内部结构的摩擦静电产生电能——穿戴者轻拍丝瓜络,就能化机械能为电能,实现传感器的自供电。

其奥秘在于丝瓜络的结构。

“如果导电组件是一根铜丝,轻轻一扯,铜丝断裂,传感器就失效了。”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生唐文杨介绍,丝瓜络内部呈网状结构,细密、有弹性、通路多,揉搓拉伸不易断裂,即便在强力拉扯下出现部分断裂,信号电流也有其他通路可以选择。

此外,根据测试,丝瓜络传感器具有超高灵敏度、超快响应时间、超低检测极限和稳定的耐久性,在超微生理信号检测、健康检测、运动管理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骆驼为何能在沙漠生存?驼峰内部脂肪能隔热,周围分布的汗腺通过调节汗液流动方向,能避免骆驼身体进一步过热。科研团队设计的隔热纺织材料受驼峰启发,让纺织材料具备隔热和疏导汗液的功能,兼顾隔热功效和穿着舒适度。

纺织材料有两层面料,中间夹着指甲盖大小的鼓包,模拟驼峰的隔热功能。

两层面料中,黄色面料朝外,亲水、耐高温,黑色面料亲肤,疏水。两层面料通过亲水焊点连接。焊点好比导管,穿着者流汗后,黑色亲肤层的亲水导管将汗液输送到朝外的黄色面料,蒸发排水。由于黑色亲肤层是疏水面料,穿着者不会感觉衣服“湿哒哒”。

这些基于大自然的科学创意是如何被激发的?

“科研的目标是解决问题。我们根据需求,尝试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师张骞说,以受驼峰启发的隔热纺织品为例,防火隔热的纺织品通常很厚实,汗水捂在衣服里,穿着的舒适性差。团队日常研究蚕丝、羊毛等天然纤维,继而,团队成员才想到从驼峰的构造出发,寻找解决思路。

除了灵感激发外,两项研究均进行了约2年的科研和测试,分别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ano Energy》(中文译名《纳米能源》)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中文译名《先进功能材料》)上。

湖北日报: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302/23/content_212968.html

编辑:郑婷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