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通讯员 郑婷
8月24日,距离庆祝建党100周年重大历史题材油画作品《火种——毛泽东同志主办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下文简称“《火种》”)完成已有2个月,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沈祥胜的画室,依然留存有作品创作过程的印记——《火种》初稿靠墙摆放,半人高的纸箱里放满了党史文献复印材料,画框上挂着用作道具的马灯和草鞋……端详满屋的素材,创作中的点点滴滴涌上沈祥胜的心头。
六易其稿终成《火种》
1926年冬至1927年秋,革命运动在武汉风起云涌,毛泽东结束在广州农讲所的工作后,倡议并创办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年3月至6月,来自全国17个省的800余名学员在此学习,毛泽东承担了《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主要课程的教学,并完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毕业后,学员们分赴全国各地开展革命活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去年12月,《火种》画稿通过了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美协组织的专家组的审核,获得湖北省党史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立项。在此之前,作品先后构思创作过5个构图,涵盖农讲所学员学习训练、隆重的毕业典礼、毛泽东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主题场景。
然而,如何更好地表现出创办农讲所的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如何让观众看到画作的第一眼,就被先辈的革命精神打动?5次创作都没能回答这些疑问,沈祥胜再次投入到浩如烟海的党史文献资料的阅读之中。
一段文献吸引了他:毛泽东十分关心学员的生活和成长,一天,毛泽东写作到深夜,提着马灯散步,走到农讲所,站岗的战士们看到了他,纷纷围过来,向他请教革命的道理。
文献篇幅很短,内涵却极为丰富:在一次次讲学中,革命火种传播开来,燎原于神州大地。据此,沈祥胜最终确定了画作表达的主题——火种。透过《火种》,似乎能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1927年春,一批青年怀着革命的激情,从大江南北汇聚到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始为期3个月的学习。一天晚上,毛泽东与农民、知识青年和工人身份的学员在寝室里促膝谈心、讲革命道理,直到黎明的曙光从窗外照进,木箱上的一盏马灯熠熠生辉,映照在充满革命激情的青年的脸庞上……
今年3月,武汉纺织大学开启“开学第一课,院长讲党史”主题党日活动,沈祥胜结合《火种》的创作过程,介绍“学党史、画党史”的思想领悟,“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革命信念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也让人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作品背后技艺融通
沈祥胜是武汉人,热爱艺术,大学毕业后,从教三十余年。和绘画相比,他的摄影作品更为知名。
上世纪九十年代,沈祥胜将节省下的工资购买各类专业摄影器材,端着相机走遍了武汉的大街小巷。2007年,沈祥胜摄影作品集《江城记忆》出版,原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唐小禾题写书名。两年半前,他开始用摄影日记方式,全景展现武汉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2月,以“认识武汉”为主题的纪实摄影展在德国汉堡开幕,传播了武汉人民的抗疫故事,78张图片均由沈祥胜拍摄。摄影名气见长,他自己都坦言:师生们只知道我摄影很厉害,知道我画画的人很少。
事实上,画画是沈祥胜从儿时起就热爱并坚持的事,占据了他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儿童时代,他对照小人书作画,“复制”出的儿童画刊,同伴们看得津津有味。少年时代,他能默画出整本《芥子园画谱》,书籍采用繁体文言文,他对照字典边查边背,至今还能背诵如流。
强烈的兴趣和刻苦的钻研为沈祥胜打下了扎实深厚的绘画基础。但他不满足于单一艺术语言的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视野,涉足中国画、水彩等艺术门类,并坚持纪实摄影专题创作。
不断突破学科专业的限制,融合各门类艺术的有益成分,形成独特的艺术面貌,是沈祥胜艺术作品的特色。在传统油画的基础上,他的油画有中国画线条的灵动,水彩画的概括,还运用了纪实摄影中人物造型、组织理论,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真实感。
“突破专业界限,学会吸收运用多种知识和理论,才能解决专业发展中全新的课题。”沈祥胜说,随着专业的发展与拓展,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行业需求,作为教师,更要善于学习和突破,厚积薄发,形成自主的知识链接,给学生做表率。
湖北日报: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108/29/content_123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