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领导科学论坛》刊发韦一良署名文章《扎根荆楚 情系经纬 办党和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特色大学》

通讯员:韦一良来源:领导科学论坛 阅读:发布时间:2019-01-09审稿:宣传部

日前,校党委书记韦一良署名文章《扎根荆楚 情系经纬 办党和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发表在《领导科学论坛》2018年第12期上。文章从“以学生为中心,一以贯之”、“以立德树人为魂,牢记使命”、“以特色发展为指引,追求卓越”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奋力书写中国梦的纺大篇章的实践与探索。该期《领导科学论坛》还在封面内页整版介绍了学校发展历程及前景特写。


建校以来,武汉纺织大学始终坚持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民族工业共发展,全面融入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已建设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知名学府。今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奋力书写中国梦的纺大篇章,是新时代赋予武汉纺织大学新的历史使命。

一、以学生为中心,一以贯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办学治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宗旨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展开,是高等学校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路径。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研究,强调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通过确立“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的专业建设路径,构建了以学科专业“双向嵌入”、课程结构“三类贯通”、实践教学“四方协同”、质量监控“五评保障”、师资队伍“一元为本”等为核心的“23451”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了大批“重品格、牢基础、强实践、能创新”的“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60年来,近20万名毕业生遍布祖国各行各业和世界各地,有行业精兵、聚财高手、用财专家、外贸强将,有政界人士和业界翘楚,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有国家科技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学界精英,青蓝相继,薪火相传。

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建成“学生的大学、学者的大学、学术的大学”为目标,始终重视和强调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班”为切入点,设立一批校级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班,鼓励并支持各专业探索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灵活化的管理模式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成立省级试点学院——现代纺织学院,探索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服务机制;全面修订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和改进党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建设,在厘清学校和师生主体权责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下大力气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支持和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创造,成为首批入选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质量不断提升,第三方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薪酬及综合竞争力高于全国地方高校的平均值;近五年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1000余项;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不断提高;学校连续17年居全国服装院校“新人奖”“育人奖”综合积分第一名,学生在服装表演、艺术设计等文创大赛中屡获殊荣。

增强教师育人的主体意识。按照“尚真诚、求真知、育真人”的“三真”模式,追求“心智美、言行美、形象美”的“三美”目标,积极引导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比境界、讲奉献,真心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高尚的师德师风塑造学生、精湛的业务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教学风气引领学生,涌现出了一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和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教学名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荆楚好老师”等优秀典型。

二、以立德树人为魂,牢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聚焦立德树人,武汉纺织大学着力推进更深层次、更广范围、让学生更多受益的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加强学校党的领导。一是坚持和巩固学校党委的领导地位,坚持和完善学校党委决策和运行机制,加强校级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全校干部教师政治站位,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办学治校、教书育人。二是从加强二级学院党委班子建设、加强教师和学生党支部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等路径,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夯实学校基层党建基础,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执行。三是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好管好用好学校思想理论阵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全体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四是通过配足配强辅导员、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健全辅导员管理、考核、激励和分流机制,保障和增强专职政工队伍建设。五是强化政治监督,保障立德树人责任任务落实落地落细。

充分发挥“大思政”育人功效。致力于在全校上下真正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大思政育人的系统支持体系。通过全面创新思政教育理念,统筹整合思政教育资源,系统构建相关保障激励机制,将思政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融合,思政理论教学与思政实践教学相融合,思政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政教育相融合,使思政教育从课堂向校园向社会延展,以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各职能部门的合力,真正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在具体工作中,建立完善大思政育人工作领导机构,实现大思政育人合力;创新大思政育人六大工作运行机制,实现机制保障;聚焦发力“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五个思政”建设,形成各环节紧密衔接,侧重相辅、主次相成,同频共振的育人合力。

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学校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紧扣教材、教师、教学三大关键要素,大力推进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以中国纺织科技发展史和中华纺织文化为核心和纽带,将“革故鼎新引领创新发展,打破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超越学科实现融合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各个环节。坚持面向所有学生开设《纺织概论》课程,知名纺织专家亲自走上讲台,为学生讲解行业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通过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极大提升了学生对祖国、对学校、对专业的认同;充分调动各专业学院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潜能,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

积极构建崇真尚美、美在纺大的大学文化。学校秉承“崇真尚美”校训,以“美在纺大”为校园文化建设载体,立足特色优势学科,塑造美的形象、建设美的校园;紧紧围绕高等教育职能,培育美的心灵、践行美的行为,引导广大师生在“崇尚科学真理、追求人性至善”中体验美、创造美、弘扬美。闪耀国际秀场的服装、城市景观的艺术设计、独具魅力的荆楚纺织非遗,学校力争将显在的美传递的更远;执着坚守自主科技创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提档升级、志愿服务社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更加注重从“服饰美”“艺术美”,延伸至“精神美”“行为美”。

三、以特色发展为指引,追求卓越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举足轻重。对于武汉纺织大学而言,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坚持特色发展,增强纺大自信、彰显纺大担当,努力建成一所纺织及相关学科国内一流水平、部分领域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优势领域能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适应区域与行业发展需求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在办学定位里找准特色是基础。始终坚持特色发展、开放办学的发展理念,坚持“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的特色发展思路,打破传统纺织观念,不断拓宽纺织学科应用领域,从根本上奠定了学校创新发展的基石。

在服务区域发展中擦亮特色是关键。作为应用学科优势突出的高校,武汉纺织大学积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服务谋发展。学校携手企业和校友大力实施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的“112工程”(即“一省一示范、一市一项目”和“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博士进企业”工程),承接省内外企业、行业内外企业的重大应用需求,“徐氏如意纺”“牛仔服装环境友好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开发与集成”“为烟囱戴口罩”等原创技术,荆楚纺织非遗馆、“纤维谷”、武汉国际时装周等载体,已成为武汉纺织大学服务社会的一张名片。

在时代大潮中抢抓机遇是契机。近年来,学校在先进纺织技术、功能纤维材料、高端纺织装备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多项科研成果属国际首创,推动了产业关键技术国有化,在铸就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极大地激励和反哺了学校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服装、家纺为代表的时尚产业,以高品质高性能纤维、产业用纺织品、高端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科技产业和贯穿全产业链的绿色制造产业成为创新热点。学校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历史机遇,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融入行业科技进步,在学科与产业融合过程中不断凝练学科特色,在推动学科集群发展中形成优势特色学科,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和成果转化上实现新的突破。

编辑:郑婷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