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报记者张屏 通讯员郑婷
10月18日,中国唯一以纺织命名的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将迎来60年校庆。
在我国,纺织业约占GDP7%,是解决中国劳动力就业和出口创汇的重要行业;放眼世界,中国是纺织产业链最完整、门类最齐全的国家,纺织业加工占全球半壁江山。随着科技发展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纺织科技加速进步与创新,中国制造的纺织品开始占领国际高端市场;另一方面,纺织的外延不断扩大,产品被广泛应用到航空航天、医疗卫生、水利交通等多个领域,纺织已成为工业的重要基础部分,哺育了大量科技前沿成果。
为响应时代需求,武汉纺织大学重启“行业校名”,提出了“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的概念。而在以纺织类学科引领高精尖的同时,多元推进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文学等学科,并将它们一同嵌入纺织产业链中,打造出了鲜明的“武纺特色”。
解答时代命题
创建国内一流纺织学科
时代赋予了“纺织”新的含义和使命。如何实现?武汉纺织大学胸有成竹地作答:“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
——“现代纺织”立足于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在纺织领域的综合应用,以及管理和商业运作的现代化;“大纺织”涉及纺织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业领域,纺织材料范围和纺织品应用范围明显扩大;“超纺织”则通过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实现多学科交叉,多产业融合,不断超越传统的纺织理念。在此基础上,该校***教授凝炼提出了“纤维轮”,将纤维分为“天然、人造、微米、纳米”4个主要纤维分类,又由此辐射出16个扇形,涉及纤维应用的各行各业,大大拓展了传统纺织产业的应用领域。
至此,武汉纺织大学通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道路已然清晰:大力整合纺织相关学科资源,持续提升纺织及相关学科的竞争实力和学科显示度,鼓励多学科竞争发展,形成以纺织为龙头、理工为主体,人文艺术、经济管理为两翼,相关学科共同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纺织工程与材料、机械电子、环境与化学化工、人文艺术、管理、理学基础等六大学科群率先成形;2015年,该校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现代纺织技术”学科群和“时尚创意文化”学科群,当年就获批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2016年,又建立了2个校级学科群:“纺织信息智能化”学科群、“商务大数据”学科群。每个学科群,都充满着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碰撞,如“现代纺织技术”学科群,主干学科为纺织科学与工程,支撑学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在专业建设上,武汉纺大更是牢牢把握“纺织产业链”这条主线,及时补上缺失环节、果断放弃关联度不高者。近年来,该校新增了材料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艺术等10个新兴交叉专业,拓展了服装工程、纺织工程的专业方向,强化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会计学、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纺织服装特色,关停了对外汉语、法学、教育技术学等7个专业。每个专业,都力求结合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找准特色定位,把握特色发展方向,同时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努力推进“一专业一特色、一学院一品牌”。
变则通,通则久。2013年,武汉纺大加入世界顶级纺织行业组织“欧洲纺织大学联盟”,成为该组织的第一个中国成员,同年还加入“英国皇家纺织协会”;2014年,该校成功承办世界纺织大会;2017年,该校倡议成立了“国际纺织高等教育联盟”;2018年初,该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该校还位列“全国十大时装名校”,服装学院连续17年稳居“中国高等院校时装设计专业排名”榜首。
“我们要建成纺织及相关学科水平国内一流,部分领域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越来越响亮的中国声音。”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彭育园说,通过努力,这一目标一定会实现。
登高自能望远
英才聚于内四海多友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志存高远的人总会吸引胸怀抱负的伙伴,一所学校也是如此。
作为一所省属高校,武汉纺织大学星光璀璨,近年来,该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数百名;她是首批“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湖北省人才工作“十强高校”,刚刚还获得了2018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人才建设先进单位。“我们的高端引才力度还在不断加大。”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韦一良说。
走出去,则朋友遍天下。在国内,武汉纺大签订了校地、校企合作协议110余项,合作企业涵盖湖北88%以上的地市区,遍布全国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建了“牛仔服装联合实验室”、“福建绿色纺织科技创意中心”、“浙江泰坦武汉纺织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等校企联合技术中心;建成了高密研究院、沭阳经济开发区智能制造研究院、安庆技术转移中心、迎江研究院等近10家研究院;牵头组建了“中国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科技创新联盟”、“中国苎麻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湖北省纺织工程学会”、“湖北省纺织产业经济发展研究会”等——但这些还不够,该校的目标是“一省一示范、一市一项目”,还要请百名企业家进校园、送百名博士教师下企业。在国外,武汉纺大师生们常有到欧美访学交流的机会;“一带一路”上众多高校与纺织企业纷纷来汉开展合作。
这种吸引力,正源于武汉纺大拥抱了火热的时代、腾飞的产业。2013年成为武汉纺大教授的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古丽耶夫说,他的心愿是在四五年内将中国国产纺织机械的核心部件的水平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中国工厂“关键设备基本还靠进口”的现状。“第一次到校交流时,校方带着我跑了很多合作企业。工厂里热火朝天,人们求贤若渴,期盼着能有更多的好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我看得激动极了,当时就想,这里需要我,我要留下来。”他说。
2016年通过江苏沭阳经济开发区政府“引智”而去当地的该校机械学院教授生鸿飞,原计划待一年,如今不仅他自己的年限延长,学校的材料、经管学院等的科研团队也纷纷被他“call”去做项目,2017年,武汉纺大与当地联合成立了校地研究院。“我们一为企业解难,二参与当地很多行业评审工作,三当‘科技掮客’帮忙谈判引进工厂,投资额最高达好几千万元。沭阳是新兴的纺织生产基地,对于人才很渴求,经常是这家企业还没忙完,那家企业又来请。”他说。
有价值最幸福
让每个生命都蓬勃生长
武汉纺织大学正在打造“幸福纺大”。要提升师生的幸福感,除了硬件要跟上,还要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价值。
40岁就拿到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迄今仍为湖北省属高校中的唯一的一个)、43岁已获中国纺织领域最高学术成就“中国纺织学术大奖”的徐卫林,多年来一直留在自己的母校武汉纺织大学,不仅耕耘在教学一线,更用技术帮助许多中国企业实现产品升级,中国制造的高端羊毛、羊绒、棉纺品开始占领国际高端市场。“我非常骄傲当初学了纺织。纺织不是夕阳产业,它是我国在世界上具有竞争性的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能引申出很多方向和机会,我们好好做研究,能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现在,我的学生们也像我当年一样,读不够,读了研究生还要读博士、读博士后。”他说,他希望更多的年轻学子在纺织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在当初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得到百万元奖金后全额捐出、设立奖学金激励学生敢于攀登、追求卓越。
也不止是徐卫林,该校2010年从海外名校、名企引进的高端人才“双子星”王栋和刘侃,也在这里找到了人生价值。他们说,武汉纺大相关学科潜力巨大,人才政策能够保障高科技人才在这里少受干扰,所学和专长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生们更体会得到——在电子电气学院,刘侃的实验室向全校学生敞开,他鼓励和指导学生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在服装学院,学生常能跟着老师到各大时装周做大秀,今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发布会甚至搬到了北京的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上;在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学院请来多家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为学生上课、培训,学生就业质量高,第一份工作年薪20万元并不少见……
这种幸福感,会让温暖的故事写不完。去年11月21日,武汉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武汉纺织大学专场举行,该校校友助力建设大武汉,总投资金额达1015.8亿,其中现场签约项目22个,投资金额515.8亿元,银行授信500亿;为助力今年的母校校庆,校友们空前团结,有的捐石头有的捐书有的捐树有的捐设备,还写了各种发展意见,他们提的唯一要求是,把当年的老师请回来一起合影。
“最近走访校友,两件事让我特别感动。一次是在深圳,我在校友李建全的企业稳健医疗集团,他喊来所有校友跟我一起合影,门口都站不下,他骄傲地说,他的公司里绝大部分技术人员、管理岗位都是武纺的毕业生;还有一件,新疆的校友一定要给校庆送设备,说希望让现在的孩子们接触到更先进的东西,我笑他们‘豆腐盘成肉价’,心里却很骄傲。”彭育园说,一所大学,培养的学生被社会需要,他们有能力后还能回报社会,她便是幸福的。
楚天都市报: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81017/ctdsb3287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