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石伟 通讯员曾波)前天,在武汉市科协牵头组织下,来自武汉高校数十名海外归国的科研人员,与武钢、武船等20几家企业座谈“相亲”,讨论高校科研人才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市科协表示,将向政府部门建议,呼吁调整海归科研人员的职称评价标准,以鼓励他们与企业合作。
不少高校海归科研人员“抱怨”,与企业合作的沟通平台不畅通。来自武汉纺织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副院长刘侃曾留学美国。他感慨,高校有科研能力却无力生产,企业则有生产力而缺少科研人才,本可互补,但由于沟通不畅,高校能提供的成果与企业实际的需求不对等,高校实验室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不高,造成浪费。另外,有些企业今天把科研人员请进企业,明天就想出成果,不现实。
“学校科研人员,评职称的压力比较大,要发表足够的论文。与企业合作,精力投进去了,对评职称却没有帮助,不划算。”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万正杰认为,现行的职称评价标准,客观上限制了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的热情。
武汉市科协主席卢光发称,目前武汉有万余海归科研人员,投身企业的不超20%。“绝大部分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所,现有的交流平台不够以及职称评价问题,都阻碍了科研人才与企业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