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12月11日报道:本报记者徐啸寒 通讯员毕研强 实习生尹淑云
30年前,他患上眼疾,视力逐渐衰退,至今只能靠余光观察。30年来,他一门心思扑在汉绣文化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近日,由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冯泽民副教授主编的《荆楚汉绣》一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汉绣技艺的专门著作,填补了汉绣研究领域的空白,是武汉纺织大学纺织非遗团队研究汉绣的标志性成果。
老天与他开玩笑,30年前被迫改行
今年61岁的冯泽民是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30年前,冯泽民被诊断为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症,该病会导致视力下降,最终可致失明,至今尚无根治方法。也是从那时候,冯泽民的视力开始逐渐减弱,直到现在中心视觉完全模糊,只能靠余光来观察。
“也许是老天和我开了个玩笑吧,我本来是研究视觉艺术创作的,由于眼疾被迫改行,与汉绣史论结缘。”冯泽民说,“在湖北省内,从事汉绣的艺人不在少数,但得到市场高度认可的并不多,我虽然眼睛看不清,但我觉得我可以用我的专业知识为汉绣艺人们做些什么,为汉绣的发展做些什么。”
在汉绣艺术研究领域,冯泽民凭借过人的听力与记忆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集》等多部专业著作。
带团队深入民间,一心为汉绣写史
近5年来,冯泽民及其团队潜心研究汉绣文化,最终完成了38万字的《荆楚汉绣》。他带领着学校汉绣研究团队,深入民间寻找汉绣传人、访问大师,搜集整理汉绣资料,甚至寻访到了52年前为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绣织的汉绣挂壁的作者,同时还收集到了许多汉绣老绣品的珍贵资料。
在这一过程中,冯泽民感觉到:一些老艺人在逐渐离开,一些民间工艺大师却在坚守着。去年,团队找到了建国后唯一生产汉绣产品的工厂武汉戏剧用品厂老厂长刘培荣。两次访谈,91岁的老先生为团队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汉绣原始资料。冯泽民还提到了汉绣工艺大师姜成国:尽管年过七旬,但依然租了一个场地,请了几个工人,做汉绣戏剧服装,以一己之力,坚守着汉绣这门古老的民间传统工艺。
《荆楚汉秀》一书对汉绣的历史脉络、艺术特色、针法技艺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考察与研究。不过,冯泽民和他的团队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还在着力于开展对荆楚地区纺织服装非遗的研究,领域涉及西兰卡普、黄梅挑花、红安绣活、阳新布贴等部分濒临灭绝的荆楚地区纺织服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