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12月14日报道:
体制、品牌、人才瓶颈待解
>>>过来人说
记者 蔡木子
2年来,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徐卫林格外繁忙。在“如意纺”技术花开武汉、山东结果一事被报道后,徐卫林俨然已成为“产学研转化”的标志性人物。
“武汉企业在产学研转化上,热情的确高多了,但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昨日,徐卫林回忆这2年的经历说:“不解决这些问题,武汉企业的产业化仍无法走远。”
国企之病:“越往中西部走,企业的速度越慢”
在今年的技术拍卖上,徐卫林的“柔洁坊”技术以500万元成交,成为科教界轰动一时的新闻。接手方、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亦是业界的“巨头”型企业。
但昨日谈起这项合作,徐卫林却用了个“慢”字来形容焦急:“按照合约,公司应在一年内纺出2万锭纱,可现在他们还在重新设计图纸。作为我们搞科研的,钱不是最重要的。每项技术都像我的一个孩子,我最大的希望是看见孩子赶快取得成绩,赶快开花结果。”
在徐卫林与企业合作的经历中,特别是老国企,“慢”几乎是通病。
他透露,此前获得的一项国家级奖项的技术,也曾在湖北化纤厂中试,进度缓慢;越往中西部走,企业的速度越慢。在兰州的一家企业,徐卫林甚至体验过这样的奇景——一堆工人围着看他做实验,没有一个人想动手,就像看笑话一样。
“湖北的国企改制较晚,不少人才已外流。改制后,在企业性格上还要与现代企业靠近。”徐卫林说。
民企人才之痛:“什么时候加水?什么时候放米?”
徐卫林也体验过民企老板的热忱。
“老板请你吃饭,还送你礼物,对你非常看重,积极性很高”,他描述:“可是,一旦你到下面展开工作,情况完全变了,工作人员根本不配合、甚至抵制,或者是有心无力。”
在一家工厂,徐卫林想教工作人员把配色从1种增加到4种,但工人却抱怨“太麻烦”。究其原因,不变、不改,永远不会出错,老板不会怪罪,钱也不会少拿。
有的民企工作人员,会像“小孩儿熬稀饭”一样,事事都问徐卫林。“什么时候加水?什么时候放米?要煮多长时间?”他回忆:“都是些最基本的问题,问得你头昏脑涨。”
意识到民企人才的“短腿”,徐卫林已向政府打报告,建议在湖北启动“总工培育计划”。他设想,眼下,“人才工程”多放在高校、高科技企业,能不能在制造业中也开展“人才工程”?一些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资深蓝领”,只要愿意去民企“支工”,政府奖励一部分钱、企业再出一部分钱,干得好的还可以提拔去当公务员。
品牌短板:锋利的刀,用来切青菜?还是剁牛肉?
很多人抱怨徐卫林,为什么老到别的地方去搞产业化。“我也很焦急。我希望2年内,一定在本地的企业里搞出一项典型的产业化。”他说。
事实上,在爱帝、美尔雅,徐卫林的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为啥效果有限?
“越高端的技术越锋利,这么锋利的刀,你把它用来切青菜?还是剁牛肉?”徐卫林说。高端技术意味着成本高、价格高,但没有一个高端的品牌与其相配,市场往往难以接受。
“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徐卫林一针见血:“像爱帝这样,做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市场产品太少。”合作了这么多企业,徐卫林仍最钟情于最早合作做“柔洁坊”的际华3542纺织有限公司。
“他们也是国企,也有快有慢,关键是建立了一种产品创新的体制”,徐卫林说:“每个工作人员,每创造出一项新产品,都能得到奖励,这激发了大家的动力。从利益驱动方面考虑,建立适合的体制,或是解决问题的一条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