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长江日报〗几度兴衰 汉绣归来

通讯员:侯庆来源:党委宣传部 阅读:发布时间:2013-07-08审稿:

武昌青龙巷:因汉绣名噪一时

7月3日正午,武昌青龙巷正受着烈日的炙烤。

这条位于司门口附近的老巷子全长不足千米。狭窄的巷道内,理发店、杂货铺、小菜摊应有尽有。鲜有人知道,早在一个多世纪前的清代,这条小巷子曾因汉绣名噪一时。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冯泽民教授长年关注汉绣研究,著有《荆楚汉绣》。他考证,汉绣起源荆沙地区,与两千多年前的楚绣一脉相承。汉绣于清初传入武昌,并在这里达到繁盛。

据《武汉工艺美术行业志》记载,1860年前后,武昌最有影响的绣货铺、绣坊大多集中于青龙巷一带,并在武昌塘角形成“外包”的妇女刺绣加工基地。当时的刺绣品已经十分精美,上至官商富贾,下至名妓优伶无不喜欢用汉绣服饰。

汉口绣花街:蜚声三楚之地

冯泽民教授说,将汉绣带至汉口的是一对郑氏兄弟。兄弟俩原在武昌经营,因受排挤,携艺过江在汉口长堤街、大夹街、万寿宫一带,陆续开设了数家绣铺,自此汉口绣业逐渐兴旺,至光绪年间,汉口万寿宫一带已形成闻名一时的“绣花一条街”。

位于汉口集家嘴附近的武汉市第七中学是俗称江西会馆的万寿宫遗址所在地。出校门往右有一条300余米的小巷,名曰万寿街。在校门与大兴路之间,也有一条窄窄的巷道,宽约四五米,长不过300米。这是一条没有牌名的无名巷,当地居民仍沿用老习惯,称之为绣花街。

今日的绣花街偏僻而冷寂,很难想象半个多世纪前,这里是蜚声三楚之地。

1934年,任本荣就出生在汉口绣花街,12岁从师学艺。他说那时的绣花街比今天的绣花街的范围要大得多,有近千平方米的范围,曾集中过30多家手工刺绣作坊、绣铺。

武昌白沙洲:一场官司的收获

汉口绣花街崛起,青龙巷衰落。史料记载,到1866年,武昌仅存青龙巷徐兴发一家绣铺勉强支撑。

此前还曾发生过一个小插曲。汉口绣业日益发展,铺外加工却仍在武昌塘角,后与武昌绣业为争夺外加工点打起了官司。汉口打输了官司,遂转向武昌白沙洲一带新辟第二个汉绣加工点。

《武汉工艺美术行业志》记载:进入清光绪年间后,汉口绣业日渐兴旺,鼎盛时期,全省各地购买和定制绣货都汇聚汉口。绣花街有店的技工500人,店外包活技工100人,连同白沙洲、塘角的绣娘共2000人左右,以至在白沙洲一带至今流传“男会驾船,女会绣花”之说。

清末民初,汉绣因色彩浓艳、构思大胆、装饰性强、技艺灵巧,在中国刺绣行业中自成一格,与苏绣、湘绣、蜀绣、粤绣齐名,并分别在1910年和1915年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历经大火、“文革”:产业慢慢复苏

“汉绣制品分高、中、低档,当年,三镇家家户户都有汉绣服装和饰品。”任老回忆说,武汉沦陷后,绣花街开始衰败。1944年,美空军飞虎队空袭汉口,炸毁了绣花街附近的日军军火库,整条绣花街也一夜间化为灰烬。

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汉绣几度兴衰。“文革”中,绣花街最终没逃过消亡的命运。

近十年来,一息尚存的汉绣又开始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产业开始“复苏”。

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斌告诉记者,他们日前完成的一项《汉绣产业发展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武汉地区汉绣从业者主要分三大类别:以省级汉绣非遗传承人任本荣为主的坚持传统汉绣特点为主的传统艺人;以姜成国等汉绣从业者为代表的汉绣服饰类经营者;以昙华林为代表的一批刺绣经营者。此外,还有一些经营刺绣的实体店,零散分布于武汉三镇。

未来:重塑汉绣辉煌

近年来,人们惊喜地看到,汉绣产业在重新起步发展。然而,它也面临诸多制约发展的瓶颈。

调查表明,目前在三镇市场上的汉绣从业者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大多属于等客上门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产品销售以区域性为主,其售价与苏绣、湘绣大师作品动辄几十万元比,售价不高。这与汉绣品牌市场认知度不高有极大关系。最突出的症结是产品的创新。据了解,目前三镇绣工有数百人,由于大多数绣工文化水平不高,只能绣出中低档次的绣品,而能自行设计并进行刺绣者则更少。此外,目前汉绣作品多集中在装饰工艺类产品,日用类汉绣产品较少。

王斌认为,每年仅500万元的总销售,与苏绣、湘绣数亿的销售额差距甚远。这既是汉绣的现状,也是汉绣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汉绣公司和产学研发展中心就是针对汉绣产业目前存在的“人才、政策、资金、产品创新”等症结而组建。

曾经辉煌的汉绣,能否像今天的苏绣、湘秀一样重放异彩?人们期待着汉绣归来!

编辑:侯庆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