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武汉晚报〗武汉纺织大学女教授讲“服饰流行文化”

通讯员:武汉晚报来源:服装学院 阅读:发布时间:2014-01-19审稿:

服饰的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昨天下午,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硕导陶辉教授,在武汉“名家讲坛”进行了一场题为“服饰流行文化”的讲座。

陶教授首先从文化说起:“文化”的概念很宽泛,衣食住行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四者中,“衣”排在首位,可见“衣”的重要性。保暖、遮体,这是服饰的首要功能。但今天所讲的话题是服饰的另一功能,即社会价值功能。服饰的社会价值功能包括:身份象征、社会地位、审美取向、社会规制、政治信仰、家庭状况、婚姻状态、性别取向、族群历史、宗教信仰等。由此可见,服饰文化是博大精深的。

“从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服饰文化,中国的第一套服饰形式是深衣。它产生于秦汉时代。而此之前的服饰是“衣裳”,即上衣下裳。深衣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础上改进的,将二件短的改换成一件长的。深衣是古代服饰的基础,历朝历代的服饰都是在深衣的基础上改变的。服饰形式的统一,也是帝王用来统治国家的手段之一。如现代的“中山装”,就是将政治诉求体现在服饰上的典范:如四个荷包寓意礼、义、廉、耻;荷包搭盖是倒笔架形,表示以文治国;背后没有破缝,表示着国家统一;领口是关门领,意味着治国要严谨。”

“服饰文化的社会规制、审美取向、婚姻状况等,在我国少数民族及国外一些民族的服饰上反映很鲜明。如埃塞俄比亚南部“摩西族”,唇盘族,女子在十来岁时,把下嘴唇开一个口子。因为族群审美认为这样的女子是最美的,能得到丰厚的嫁妆,最大的唇盘可以得到50头牛的嫁妆。许多民族都有成年礼,男女少年到了十二三岁时,意味着成年,会举行成年换装仪式。如日本的传统文化中,有“三五七节”,孩子三岁、五岁、七岁时,日本的小孩子穿着传统服饰,在父母的陪伴下去寺庙,从小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如我国纳西族的摩梭少女成年后,才会换上裙子,表示有权利谈情说爱了。再如已婚与未婚的女性,在服饰上也有区别,有明确的暗示性。可以说,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有着明确的规制,这点比汉族保留着更多的文化元素。”

关于服饰的流行,陶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衣食住行就是四个动词,服饰需因时因地而变化。我们现在没有办法穿深衣了,不适合现代。旗袍很合体,许多人喜爱,但在日常生活中不方便行动,不适合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服装的流行来自于实用。在更多强调自我的观念支配下,服饰的个性化也更为重要。

“服饰流行的因素很多,有政治、经济的因素,如上世纪50年代,全国‘一片蓝’;60年代,则是‘一片绿’。还有领袖人物也可导致服饰的流行,所谓‘上行下效’,如春秋时齐桓公喜穿紫色衣,国人从之,一时紫布奇缺,五匹生绢换不到一匹紫色的布。至下而上的服饰流行也很多,如牛仔裤,最初是由美国西部淘金者所穿,现在美国总统也穿了。如西服,首先是法国渔民为干活方便所穿,现在则成为精英人士的服饰首选。”

中国国服应该是汉服

记者:目前汉派服饰市场发展如何?

陶辉:目前武汉的服装市场很成熟,但服装品牌的定位处于低端状态,未能走上品牌路线。整体看,武汉服装市场缺少孕育人才的环境,部分服饰企业功利性太强,没有给毕业生一定的成长空间。

2012年开始,武汉市也在积极打造国际时装周,同时也举办了世界名校设计邀请赛,邀请到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日本文化时装学院等世界排名前几位的服装设计学院来汉参展。

记者:您觉得中国的国服是什么?旗袍、唐装、汉服还是其他?

陶辉:国服应该承载着这个国家、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我们对国服没有统一认定,个人认为中国国服应该是汉服。

旗袍、马褂都是从满族服饰基础上变化而来,虽然有汉文化元素,但不具有代表性。上世纪30年代,旗袍受到西式裁剪的影响,才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旗袍样式。而唐装对襟、立领都不是汉民族所独有的服装形式。汉服是我们对汉朝之后对服饰的称呼。其中深衣形制是有代表性的。秦汉之后,随着生产技术和审美观的改变,深衣的形制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体现着政治法度、文化传统。

记者:服装循环利用问题是时下服饰研究的热门话题,您怎么看我国的服饰循环利用?

陶辉:目前我国的服饰循环利用率很低,对服饰的循环利用处理也处于“粗放式”状态,如对旧衣服进行脱色、打碎工作。这种处理方法对环境的污染很严重。

英国在服饰再利用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把废旧服装根据成色分为五类,分类处理。第一类服装会送去慈善店低价销售。第二类服装,送去非洲等国家。第三类是对服装进行改造,如做艺术品、包之类的东西。第四类是做抹布、拖把等。最差的服装,才会当做垃圾填埋。

虽然服饰循环再利用的成本高过新生产的成本,但“粗放式”处理方式太浪费了,也污染环境。服饰循环再利用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加盟。

校服一定越来越漂亮

虽然这是一场服饰文化的讲座,未提及服饰搭配和服饰设计,但讲座现场的听众对服饰搭配、美观的问题十分关注。不同年龄层的听众对服饰美的关注度也大不一样。

一位老奶奶对年轻人穿衣服露肚脐感到疑惑,“这到底算不算美?”陶辉说,现代人追求感官享受,露肚脐的服饰更显时尚。但她对露脐装并不赞同,“露脐装不利于健康。但我们没办法阻挡流行趋势。”

一位中学生问陶辉教授:我们的校服什么时候才可以变得漂亮些?陶辉说,校服是校园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英国、日本、韩国的校服确实很漂亮,即使毕业,许多人还是愿意穿校服。反观我们,很多同学一回家就赶紧把校服脱掉,一毕业,校服就成了抹布。中国校服历史不长,学校也考虑到经济问题,将校服统一定制成运动型。“2011年,我参加了湖北省校园文化节,校服的关注度在提高。”

“中国的传统服装走过了几千年历史,但现在的国际服饰大牌几乎看不到中国品牌的身影。如何把中国服饰元素融入西方,让西方人接受呢?”一位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提问。陶辉说,服装设计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积淀,去年红极一时的“例外”服饰品牌,就蕴含着很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我建议,要学好服饰设计,得学好学科基础,对传统文化要多多了解,多出去看看。”

编辑:侯庆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