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长江日报〗俄大学生来汉探源中俄茶道 南方茶叶缘何汇聚汉口

通讯员:蒋太旭来源:长江日报 阅读:发布时间:2014-09-10审稿:

8月10日至14日,“重走中俄万里茶道”采访团沿途探访了福建南平武夷山、江西铅山河口镇、湖南益阳安化县三个茶叶原产区,亲身感受到了在17-19世纪,千挑万担、千船万帆从一个个茶叶原产地出发,顺着溪流、湖泊、江河,共同奔赴汉口大码头,在那儿将中国茶叶集中,并继续北上,远销蒙古、俄罗斯的历史情景。

这也是他们自己的历史。采访团走访过的茶农、茶行、茶商、茶研究学者,多数都知道:百年前,汉口被称为“东方茶港”;在两三百年时间里,汉口是这些地区的茶商们所共赴的茶运目标,是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世界茶叶贸易的中心。

南方茶叶汇聚汉口远销俄罗斯

中国人所称的“万里茶道”,在俄罗斯人历史中,称为“伟大的茶叶之路”。从目前已经发现的诸多俄罗斯史料、历史地图可以看到,俄罗斯“伟大的茶叶之路”开端,无一例外,都标注为汉口。

万里茶道形成于17世纪,具体年份尚无确切考证。中国是茶文化发源地,很长时间里,是世界上唯一的茶叶出口大国。文字记载,明崇祯末(1628—1644年),茶叶已开始通过西北各族辗转输入俄国。俄国对茶叶的巨量需求,催生了多条自中国南方茶产地至俄内陆腹地的茶叶贸易线路。

万里茶道最古老的两条主线,一条从福建武夷山下梅村起,沿西北方向穿江西、至湖北,在汉口集聚后北上,纵贯河南、山西、河北,穿越蒙古沙漠戈壁,经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另一条,从湖南安化起,沿资江过洞庭湖,穿越两湖地区在汉口集聚,再北上至恰克图。这两条商路,继续在俄罗斯境内延伸,经乌兰乌德、贝加尔湖、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喀山、莫斯科等地,到达终点圣彼得堡。

这两条路上终日熙熙攘攘。先是肩挑车推,再是船行江河,接着是骡马,最后是驼队。茶叶在路上辗转一两年,其中从武夷山茶叶原产地出发的线路,总行程达1.3万公里。

如此红红火火的场景,在地球上盛演了200年。其间,位于九省要津的汉口,其输出的茶叶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60%,占对俄输出茶叶的90%以上。这一历史数据,印证了当年汉口汇聚南方各省茶叶,沿万里茶道向俄罗斯及世界远销的事实。

买不尽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

福建南平武夷山市下梅村,周围方圆72公里,是一片片名扬世界的茶园和茶厂,至今生机勃勃。更有一条条溪流和山涧,从四处通向这里。下梅村是汉口茶港最早的茶叶来源地之一。当年这里最大的茶庄主邹氏家族,其第29代传人邹全荣向采访团证实,早在康熙初年,17世纪60年代,这里就是茶市。北方边地茶叶贸易的剧增,致使北方茶商直接进入此地买茶,这也是两个传奇茶商——晋商常家与下梅邹家合作的开始。

在江西铅山河口,采访团亲身体验了当年的闽赣古道,感受了茶叶从一个水系跨越大山,进入另一个水系的艰辛路途。从宏观看,这就是打通封闭的闽北产区,将优质的武夷茶叶汇聚向长江水系,由汉口这个入口,通向国际市场的旅途。

河口当地作家兼茶商张明正告诉记者,“我们的茶叶是经汉口走的”。乾隆年的一首诗,“舟车驰百货,茶褚走群商,扰扰三更梦,嘻嘻一市狂”,讲明了当年河口“八省码头”的盛景;“买不尽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的民谚,则说清了河口与汉口的联系——“八省码头”汇聚来的茶叶,是要运往汉口的。

为何舍弃大运河走汉口?

河口到汉口,行船680公里,快则1月,慢则40天。值得注意的是,这条水路进入长江后,从九江到汉口,要逆水行180公里,显得颇不合常理。它为什么要舍弃顺水到大运河,走北京—张家口—多伦的路线,而舍近求远、舍低就高去汉口呢?

有两大原因,晋商常家第16代传人常士宣接受记者采访说:一是京杭运河承担运粮、运盐、运铜等朝廷任务,茶叶运输高峰的四五月间,正值南方大批粮食上调京师之时,难以挤入,二是汉口—汉水—张家口—恰克图这条路线,沿途晋商云集,易照应,且有沿途批销、分散茶货的妙用。

货到汉口活 汉口成国际大码头

洞庭湖地区的安化,也是汉口茶港新的茶源供应地。当地黑茶研究家伍湘安在接受“重走中俄万里茶道”采访团采访时,披露大量史实,印证早在明末清初,即17世纪40年代,晋商就来安化办茶的事实。

安化也流传着一句俗语,“货到汉口活”。采访团看到,悠悠资江,穿城而过,流向洞庭湖,通向长江。伍湘安说,安化至汉口,水路550公里,茶船10天可达。

“南方茶叶齐聚汉口,然后再经长江、汉水、北方陆路,运向俄罗斯”,武汉大学俄罗斯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刘再起教授接受记者采访说,“从国际商路的角度看,俄国人乃至国际上,把汉口视为万里茶道的起点,这没什么争议。南方是茶叶产区、茶叶源头,是国内的、地方性的集散地,汉口才是国际大码头。这正像西安洛阳是公认的丝绸之路起点,而不把更远端的苏州杭州等丝绸产地视为起点一样”。

踏访百年前俄茶商遗址

昨日上午,由近10名俄联邦莫尔多瓦国立大学的大学生及教师组成的“中俄茶路夏令营”,来到当年中俄茶道的起点汉口探源。

营员们在义务向导“布衣参事”陈勇带领下,来到位于洞庭街、兰陵路附近的原汉口俄租界,参观了原俄国领事馆旧址、当年俄国茶叶大亨李凡诺夫公馆旧址、汉口俄商新泰大楼和巴公房子等建筑。它们均为上世纪俄商来汉进行茶叶贸易时建造而成,是汉口曾为“东方茶港”的重要见证。

看到这些建筑,同学们感到十分亲切,笑说好像来到了莫斯科一样。年龄最大的营员弗拉基米尔是莫尔多瓦国立大学建筑系教授,看到武汉把这些建筑保存得这么完好,他意外又欣慰。他说,感谢武汉人民保存了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老房子,它们见证了中俄茶叶之路的辉煌,是茶叶之路“活”的历史。

促成此次“中俄茶路夏令营”文化交流活动的是武汉纺织大学刘慧副教授。她介绍,去年11月,她应邀赴莫尔多瓦讲学。在为期4个多月的教学与交流工作中,她向当地师生介绍了中俄万里茶道的历史,激发了当地学者及大学生们对研究中俄茶路的热情。

编辑:侯庆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