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江日报》派出采访团,重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寻访当年的历史足迹,感受革命先辈在极其艰苦环境下钢铁般的战斗意志和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追求。我校化工学院在暑期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该报“红军从我家乡走过”100名大学生眼里的长征暑期社会实践征文活动,刊发报道摘录如下:
河南省 洛阳市 嵩县
嵩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地处伏牛山北麓及其支脉外方山和熊耳山之间,因处于嵩山山脉而得名。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下,历尽千难万险,一路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二十五军于12月1日经木札岭进入嵩县车村镇境内,途经龙王村、树仁村、明白川村等9个村,12月3日离开嵩县。
木札岭战斗意义非凡。这场被红军戏称为“割尾巴”的战斗,打死打伤敌军40多人,解除尾追的敌军威胁,使红二十五军随后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并胜利到达陕北。
为了解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至嵩县奋勇抗敌的英勇事迹,重温英雄传奇,我踏上嵩县的土地。
作 者:裴晓姗(武汉纺织大学大一学生)
调研时间:7月下旬
调研路线:洛阳市嵩县车村镇→龙王村木札岭→明白川村
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发光发亮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传统,不能没有精神的支撑。寻访红军巷令我感悟深刻:一个牢记光荣传统、推崇伟大精神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和革命风范的结晶,是红军将士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升华,需要我们年青一代大力弘扬,让它在新时代发光发亮,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纪念”不能仅停留于追忆,长征精神需要代代相传。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让历史在头脑中扎根,转化为行动的精神营养。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我们需牢记,长征是我们的精神路标,更是一座信仰的丰碑。
调研体会>>>木札岭战斗枪炮声“震得耳朵直响”
来到嵩县车村镇,我迫不及待地前往龙王村木札岭(又名长尾巴岭),去看看当年红军激战的战场原址。这里地处伏牛山北麓,距古都洛阳80公里。
当年,红二十五军一路风尘,于1934年12月1日翻越鲁山县、嵩县交界处的木札岭时,当地地主武装势力闻讯逃窜。红二十五军顺利翻越木札岭进入嵩县境内,国民党军队仍在后面紧追不舍。为此,红军决定利用木札岭的有利地形,打一场伏击战,迟滞敌人。
车村镇龙王村党支部书记王丙申讲述了战斗详情:1934年12月2日一大早,敌军先头部队追到了木札岭脚下。当时,敌军军官遇到了路过的和尚能勤和车村镇农民李老大,询问红军的情况。两人均称,红军大队人马前一天下午已经过去,现在这里没有一个红军官兵了。敌军信以为真,大胆进入木札岭,正好进入红军的埋伏圈。居高临下的红军指战员们用机枪、长枪等同时猛烈开火,弹如雨下,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伤亡惨重。事后,据敌军统计,此仗被打死打伤40余人。王丙申说,据村民郑国卿生前讲,当时红军和国民党军队打得很激烈,枪炮声震得村民耳朵直响。
在山脚下,当地人陈天保老人指着满山绿色说:“那就是当年的战场。”只见绵延数百米的土岭上长满荆棘野草,越往北,山势越陡,林木越繁密。
陈天保说,当时的战场范围很大,附近几个山头都是。他手指着山岭北侧对我说:“那是‘红石关’,那里的石头都是红色的。听比我年长的人说,当年红军指战员浴血奋战,鲜血把山上的石头都染红了,所以取名‘红石关’。”
“红军巷”永久珍藏红军露宿历史
得知车村镇明白川村有个“红军巷”,我便决定前往探访。
在村委会,我得知,当年红二十五军进入嵩县后就露宿在这里。当时,一名红军小战士因小腿伤口化脓滞留在这个山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因病去世。
明白川村现在有4条巷子——红军巷、敬老巷、明白巷、和谐巷。其中,红军巷是为了纪念红军当年露宿于此而命名,也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不忘红军恩情、继承长征艰苦奋斗精神。
明白川村有1/3的房屋是百年老屋,红军巷里最为集中。这里的老屋保留土坯结构、灰瓦、滴水瓦,这些在今天可谓难得一见。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老井、染房、石臼、磨盘,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明白川村有300多间老屋仍住着人家。一位老人说:“老房子冬暖夏凉,住惯了,不舍得搬。”明白川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充分保留了古朴风貌。同时,当年红军在这里驻足的历史也被村民们珍视,成为他们难以割舍的记忆。
昔日血战之岭今成旅游胜地
如今的车村镇已不再是当年的穷乡僻壤,综合经济实力在嵩县排名第二。镇政府一工作人员告诉我,镇里计划把“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打造成旅游线路,线路覆盖红二十五军当年经过的地方,将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结合起来,让各地游客来这里既能饱览美丽的自然风光,又能重温当年的红色激情。红军走过的这片土地正在成为洛阳西南部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曾经的战场如今已是木札岭风景区。这里绿树葱茏、大山壁立、异峰如塑,如同图画,美不胜收。
木札岭风景区的今天得益于村民的努力。1990年,当地小伙陈军成志愿当护林员,担负起4000亩林地的守护任务,不拿一分钱工资,一干就是十几年。他执着地在山岭上种树、看林、护林,让一个个“和尚坡”恢复了绿色。当生态旅游成为热点后,正因为他的努力,木札岭很快就被投资者看中,开发成现在的风景区。
车村镇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旅游拉动”、“民营强镇”、“农业产业化”等四大战略,已开发建设4个生态休闲旅游胜地。2002年,木札岭风景区建成对外开放。之后,这里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万余名。木札岭开发带来巨大商机,龙王村先后开设了60多个家庭宾馆,为村民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车村镇群众的生活更富足了。
走进车村镇,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处可见:十多年前那些破旧的土坯房、泥泞小道已不复存在,楼房越来越多,公路越来越宽敞,绿色填满视野。
作为在这里长大的孩子,我感慨家乡的巨变,为家乡人自豪。车村镇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利用自身优势,把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融入经济建设中,努力让生活更美好、家园更美丽。
媒体链接:http://cjrb.cjn.cn/html/2016-09/17/content_5559326.htm
http://cjrb.cjn.cn/html/2016-08/24/content_55541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