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焦点时刻》头条报道我校非遗培训班
汉绣楚风,曾风靡天下,《楚辞》中就有诗句写道:“翡翠珠被,烂齐光些”,描绘了当时楚绣的兴盛。如今,在湖北的大地上,绽放出了武汉汉绣、红安绣活、荆州刺绣、大冶刺绣、神农架叠绣、阳新布贴等十多个刺绣种类。昨天,它们在武汉纺织大学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上集体亮相,那么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的境况又如何呢?来听湖北之声记者何伶凌、通讯员侯庆的报道:
培训班上,75岁的张先松正穿针引线给学员们做示范。张老是荆州刺秀的第四代传承人,也是仅剩的手艺人。这次,他离开老家千里迢迢到武汉,来找“接舵”的人:
【出录音】我不能做了或者我死了,我就把这门手艺带走了,带到哪里去了,带到棺材里去了。就是想把手艺传下去,这样才支撑我走到现在。【录音止】
10岁时张先松右手四根手指被意外炸伤,为了锻炼手指灵活性,他开始学习绘画和绣活,后来偶然的机会进了中专当老师。如今张老退休了,在四面八方的资助下,将工作室开了起来。
购买绣活的工具、材料,加上师徒9人的生活费,每年工作室的支出多达10万元。这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张老学生许满霞的无偿资助,剩下的主要靠张老的退休工资和省级传承人5000元补贴。
【出录音】很难找到接班人,因为他们必须衣食无忧,想(靠汉秀)自己谋生或者养家活口比较困难。【录音止】
比经济窘迫更难的,是大家对传承的误解。张先松坦言,目前社会上学刺绣的人多,学设计的人少,而这几乎是所有汉秀传承的通病:
【出录音】汉秀把设计看的很重要,用别人的绣稿就局限了我们的针法表现,把我们汉秀的特色减弱了、消失了。【录音止】
表面风光的汉绣技艺,在荆州、洪湖等地的分支绣种都面临着绝迹的危险。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叶洪光:
【出录音】农耕文明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主要是做这个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从业的人越少,它就面临着很多的窘境,因为现代文明对他的冲击就是,很多人都愿意去打工,比做手艺更挣钱。【录音止】
保护文化遗产,留住文化根脉,是这些年的热点,可是怎么保护,还在探索之中。有一点很明确,文化要想流传下去,就要不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如果这些美丽的绣品只是作为悠久文化的一种展示,只是工作室墙上的一个作品,只是传承人手中的独门绝活儿,那它的存在就会是小众之小众。其实这也是所有非遗项目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为了让荆楚大地上传统的刺绣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近些年我省也进行了有益地探索,武汉纺织大学作为以刺绣技艺为主的非遗研究中心,也摸索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继续来听报道:
土家织锦和上等的牛皮,会碰撞出什么火花?这款亮相于新西兰的女士皮包,售价1600元人民币,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追捧。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叶洪光自豪地说,这是非遗传承的合作样本:
【出录音】高校我认为目前主要是两个作用,做培训提高素养,合作做产品的开发、衍生品的开发制作,对项目而言做课题研究,挖掘内涵,提高美誉度。【录音止】
2013年底,湖北授牌1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其中就包括以刺绣技艺为主的武汉纺织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张先松说,中心的发展,让原先的“课题式传承”,被“深度式传承”所取代。
【出录音】学校有很多开展对我的研究,研究结束了就完了,那是课题性传承。我们要深度合作,最重要的就是“持续”,保持长盛不衰的传承。【录音止】
为解决“后继无人”的窘境,武汉纺织大学开设了汉绣兴趣班,近几年固定为公选课,每周一节,各地的传承人常年授课,场场爆满。叶洪光说,培植新时代的非遗传承人,要从就业找突破口。
【出录音】学生们通过学习之后,比如服装专业学生就把汉秀装饰做在服装上面,毕业设计上做T台秀,同时也做一些家纺、包包,效果非常好,他们就放弃企业就业的机会自己创业。【录音止】
以汉绣为代表的湖北本地传统刺绣,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走出深闺,让更多人知道,让它登上更广阔的舞台。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技艺传承与市场推广结合起来,鼓励他们在保留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刺绣作为一种美丽、高雅的艺术品,必须要在市场中体现它的价值,也应该让它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