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中国教育报〗教授夫妻20年坚持拍毕业照

通讯员:侯庆来源:党委宣传部 阅读:发布时间:2017-06-19审稿:

或飞升黄鹤楼,或梦恋樱花园,或攀爬龟山塔……对于武汉纺织大学的2017届毕业生来说,他们的毕业照显得格外生动有趣。免费的创意毕业照设计历来是该校毕业生才能享受的“特殊福利”,而为毕业生拍摄创意毕业照的摄影师是该校机械学院教授生鸿飞,这一坚持整整跨越了20年的时间,从未间断。

提起生鸿飞,该校几乎无人不知。他与妻子庞爱民1997年同时进入该校,对于毕业照他们有着相同的美好回忆。 生教授早年已是摄影发烧友,在他书房里摆放着各式相机,其中许多都已年代久远。据妻子庞爱民介绍,90年代末,30岁出头的生鸿飞用积攒了半年的工资5000元购买了一台胶片相机,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在当时的校园里也属于稀罕物件找不出几台。

“为什么坚持20余年为学生拍毕业照?”

“师生情深!”生鸿飞的回答铿锵有力。

“那时候班级学生不多,每个月都有10来个学生组团来家聚会,我们买了好吃的会叫他们,学生们抓了田鸡也会直奔我们家。”谈起20年前与学生的情谊,妻子庞爱民如数家珍。

当时,毕业生拍摄毕业照,主要由学校统一安排的照相馆人员拍摄,毕业班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轮流站队,在同一个场景下静待“咔嚓”声响,大学的记忆便被定格。“那时没有创意毕业照的概念,无论服装道具还是学生表情动作都比现在呆板严肃,但师生情、同学情却要比现在浓厚很多。”回忆起最初的拍摄,生鸿飞表示主要是抓拍,拍学生们笑的、哭的、拥抱的瞬间,记录下学生最真实的情感。

校园的池塘边、蜿蜒的长廊里,或者是从学校走到鲁巷聚餐的途中。20多年,每到毕业前的那一周,生鸿飞都会带着夫人天天与学生们“厮混”在一起。

孙陵是90年代末生鸿飞镜头下的第一批毕业生,每次回忆大学生活,都对生鸿飞教授充满着感激。“当时大学生活能一直留存的物件并不多,毕业照是其中最珍贵的纪念。”

今年53岁的生鸿飞心中有着一个永远的遗憾,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所限,他并没有将胶卷洗成照片留存,只是将拍摄完成的一个个胶卷赠予学生。2002年对生鸿飞教授的摄影生涯来说是一个转折,38岁的他花费了一万元,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数码相机,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装备质的提升无疑更增添了生鸿飞拍摄的信心,这一年,他索性将毕业照的拍摄地选在湖南凤凰。5月底,他与妻子带着两个毕业班60余名学生乘大巴车动身出发,接下来的两周,他全程陪伴和记录着学生的毕业剪影。在民风淳朴、安逸美丽的古镇里,生鸿飞拍摄的毕业照不再受数量的拘束,用他的话说:“第一次有了甩开膀子拍的兴奋”。从这时起,妻子的身影也终于“放肆”地出现在与学生的镜头里。

2014年,为提升毕业照的拍摄效果,生鸿飞又花近8000元给自己添置了新玩意儿——无人机,鼓捣起了航拍技术。虽然已经年过50,但为了拍摄效果,他毅然和年轻人一样,顶着烈日,在操场上或躺或仰,摆着各种造型,真真切切地印证着那句“任他虐我千万遍,我待航拍如初恋”。

从胶卷照相机到无人机、从抓拍到创意摄影,生飞鸿记录了大学生毕业照的变迁。明年,熟悉的校园与特殊的6月,这对老人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创意?

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6/19/content_480934.htm?div=-1

编辑:程鹏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