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至28日,艺术学院2022年第8期“阳光论坛”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举办。本期论坛由邓桂芳博士进行主讲,学院研究生、留学生和部分教师参加并互动交流,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凡主持论坛。
邓桂芳以瓦尔特·本雅明所著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为题,深入探讨了机械复制技术对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生成方式和表达方式,以及艺术的接受方式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主要从“即时即地性”“原真性”“膜拜价值”等方面分析了传统艺术所具有的“光韵”。相较于传统术而言,机械复制技术时代下的艺术,不再具有“光韵”,原真性被可复制性替代,膜拜价值被展示价值取代,但现代艺术却因此破除了“高居神坛上被膜拜”的束缚,超越了“即时即地性”时空的限制,以更丰富而迅捷的方式渗透到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功能,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此外,邓桂芳老师比较分析了不同时代艺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艺术品的认可度和接受方式的变化,从而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机械复制时代下艺术家和艺术品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
讲授过程中,邓桂芳还组织了讨论环节,同学们与老师积极互动,就《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书中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我院研究生积极参与了讨论与分享,卢文政同学对电影艺术的机械复制性问题进行了剖析,认为电影借鉴了雕塑对于光影和造型的规定,借鉴了绘画的空间思维和色彩意识,借鉴了舞蹈和音乐的抒情特点和节奏感,借鉴了诗歌的叙述技巧和结构方式,是全新的时空艺术;陆敏同学谈到艺术中原真性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提出只有在机械复制技术时代下,艺术作品才能真正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即艺术的大众化。也许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失去了传统艺术的原真性,失去了本雅明所谓的“光韵”,但是机械复制技术同时给现代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成方式、表达方式和接收方式,使得艺术与个体的关系、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呈现出一派新景象。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不一样的精彩。
本次论坛通过教师讲座与学生讨论的交互性学习模式,让全院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也为学院师生提供了学术研究和分享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