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中国人民大学刘海龙教授畅谈传播研究的选题与知识创新

通讯员:尹应芬来源:传媒学院 阅读:发布时间:2022-09-25审稿:马庆

9月23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刘海龙作客传媒学院,在腾讯云端以《传播研究的选题与知识创新》为题,给学院青年教师、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共100多人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分享。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刘海龙以学者和主编的双重视角,畅谈研究选题与知识创新的关系,讲述中引经据典、妙语迭出。在提问讨论环节,互动交流热烈。传媒学院马庆副院长主持了论坛。

开讲之前,主持人马庆首先介绍了刘海龙教授的学术经历、成果及在学界的影响力——刘海龙教授以研究传播思想史闻名于中国新闻传播学界,是中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也是青年学子崇拜的偶像,他的《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已成为考研学子的必备书之一。刘海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起源、西方传播思想史、重要学术概念溯源等领域,且在同行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刘海龙以“期刊评价指标游戏”为切入口开始了他的讲座。他谈到,人文社科期刊“影响因子”(SS-JIF)是从理工类期刊评价系统中习得,将它作为评价论文质量高低的标准虽不完美,但也是一个不得不玩的“游戏”。由于“影响因子”的计算是以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因此,会对某些通过长时间检验才能发现其价值的论文不利,现有标准是对期刊的评价并不代表单篇论文的质量高低,很多有价值的论文,比如研究传播法、新闻史的可能更适合在专门的期刊上发表。优秀的论文应该是那种能引起大家关注且能够与学术共同体产生对话的,过于个人化的研究则很难引起共鸣。

随后,刘海龙现场介绍了《国际新闻界》审稿流程。首先是初分,也是筛选选题的过程。然后是审稿,其中包括匿名外审、栏目审稿、主编审稿三步,匿名外审是根据文章内容将其分给不同领域专家审阅;栏目审稿是对文章进行整体把关;主编审稿是最终决策。最后是责编修订,即在格式、行文规范上进行调整。整个流程下来,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多,因此要有足够的耐心。

优秀稿件一般有四个共性特点,一是思想性与创新性,拒绝精致的平庸,即用宏大的题目和理论得出较一般的结论。研究不是目的,对问题提出新见解、对人类知识宝库添砖加瓦才是目的;二是从经验中归纳理论,创新就是深入经验、并看到他人忽略的内容,且要有现实关怀、解决现实问题,拒绝夸夸其谈、缺乏对于世界新认识的稿子;三是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要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突破,且要化繁为简、对现实进行抽象,简单才能“水落石出”,拒绝花哨的稿子;四是概念和理论创新,新概念会改变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对现象要有新的观察视角。

刘海龙重点说明了做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为什么必须读你的研究”是判断研究好坏的标准,“我的问题对你很重要”“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这些才是研究问题的价值。创新的目标是发现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处,当原有理论不能解决现有问题时,要思考是否有新的理论来解决问题,通过经验对既有的理论提出挑战。在与文献对话时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断在“他们说”和“我说”中切换,在他人的队伍中推出自己的观点,辩证讨论、你来我往,并且要与水平最高、最厉害的人对话,这样的研究才有价值。

刘海龙就选题如何做到独特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热点中的冰点,多思考大家关注的问题中是否存在其没有想到的。二是冰点中的热点,将他人不重视的东西变成重要的内容,只有在荒地中种出好庄稼才更有价值。三是“灰色地带”与“潜功能”。四是简单明了,大道至简,好的研究是简单的研究。

相对于优秀稿件,刘海龙还说明了六种问题稿的情况。一是业务描述和总结,此类稿件没有理论问题,以“如何”“应该”作为问题,不够聚焦,聚焦的问题是“是否”。二是简单综述,文献计量专业论文,此类稿件没有思想,没有经验,没有未来。三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思辨,文学批评类多,举例论证而不是规范方法反论证。四是没有问题意识或问题意识来自其他学科,缺乏现实问题的关照,文献综述不合格。五是理论框架或方法过多,好的研究要找到适合的理论和方法,因为不同的框架方法聚焦点不同。六是问题及创新表述不清晰,摘要写作不合格,开头与结尾没有亮点,缺乏可读性和趣味性。

最后,刘海龙说明了三点稿件中出现的学术伦理问题。一是一稿两投,要注意审稿周期,对于此类现象也会被列入黑名单制度,还有同题英文稿与中文稿的问题也需注意。二是“洗稿”还是“抄袭”的问题,大多是模仿、借鉴、复制性研究、验证,此类稿件也不敢正大光明与原作对话,要注意在正文相关处和引用参考文献中明确表明(透明性)。三是“合作”的纠纷,对于合作的稿件合作者事先知情同意,明确贡献及署名顺序,在合作过程中合作者关系平等。

论坛上,传媒学院师生积极与刘海龙教授进行交流互动,并就“《国际新闻界》各个审稿环节的通过率”“如何做好青年教师的学术规划”等问题释疑。论坛最后,马庆对刘海龙教授的精彩讲解和极具针对性的指导表示由衷感谢,他指出此次论坛对于加强营造学院科研氛围、促进传媒学院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意义重大。

编辑:程鹏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