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武汉大学文学院樊星教授做客武汉纺织大学第十六期《经纬名家讲堂》,以“文学经典与人生智慧”为主题,在国际学术报告厅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深刻且富有启发性的讲座。讲座前,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罗锦银,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戈与樊星教授进行了座谈。

樊星以“腹有诗书气自华”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文学经典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联。他指出,阅读文学经典不仅能提升谈吐气质,更能为实用写作提供养分。他以非虚构作品《我的二本学生》为例,该书通过走访记录85后、90后二本院校学生的成长轨迹,展现普通年轻人的就业困境与社会适应历程,揭示了文学写作与新闻写作共通的“真实叙事”内核——从身边故事中挖掘时代切片,让文字成为映照现实的镜子。

樊星认为,文学作品是映照内心的镜子,能够清晰折射出个人的人格底色、精神品位与价值追求,成为开启自我认知大门的钥匙,如武侠、科幻热潮背后,就蕴含着人们对侠义精神、未来想象等深层次的精神追求。谈及鲁迅作品,他认为其内容具有多面性,既揭露旧社会黑暗,也不乏阳光温馨之处;而他对魏晋文人洒脱精神的推崇,更体现了超越时代的文化批判视角;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虽历经乌台诗案、贬谪流放,却以“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诠释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存智慧,这种“在困境中诗意栖居”的态度,对当代人应对压力极具启示;他以鲁迅《过客》中“明知前路是坟却依然前行”的旅人、加缪《西西弗斯神话》中推石不止的荒诞英雄、海明威《老人与海》中“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圣地亚哥为例,指出文学的力量在于展现人类在绝境中的精神韧性,即便命运如轮反复碾压,依然要在抗争中守住人性的尊严。
樊星以张承志的《绿夜》、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余华的《活着》为例,阐述了文学对“生存本质”的逐层掘进——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行走的每一步。而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贾平凹的《高兴》,通过对底层乐观主义的刻画,以及对“阿Q精神”的现代性反思,这种自嘲与韧性的交织,或许正是中国人应对困境的独特智慧。

在互动环节,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非虚构文学在未来的挑战、如何有效筛选文学经典等问题,樊星一一耐心解答。他建议创作者要拓宽取材边界,从科技伦理、老龄化社会等新议题中挖掘故事,让非虚构成为“记录时代精神的备忘录”。而筛选经典的核心在于“认识你自己”,不必盲从“必读清单”,通过广泛阅读发现兴趣触点,再逐步聚焦与个人体验产生共振的作品,只要能照亮你生命某一阶段的书,就是属于你的经典。
本场讲座不仅是一场文学盛宴,更是一次关于“人生智慧”的哲学对话。樊星以渊博的学识与生动的解读,打破了“经典遥不可及”的认知壁垒,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文学不是书斋里的阳春白雪,而是藏在《老人与海》的海浪声里、《我与地坛》的落日余晖中、《活着》的苦难褶皱间的生命智慧。正如他在结语中所说:“当你在文学中看见众生,也终将在经典中照见自己,这就是阅读的终极意义。”

讲堂结束后,樊星参观了学校纺织科技馆,他饶有兴致地观看了馆内陈列的纺织历史文物、现代纺织工艺模型及创新成果展示,对学校在纺织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前沿探索表示由衷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