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下午,第二十六期“校长答疑课”在阳光校区国际学术报告厅开讲。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徐卫林与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研究生近距离交流互动,现场解疑释惑,把脉问诊。活动由外国语学院院长谭燕保主持,校办、学工部、研工部、教务处、招就处、国际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外国语学院全体班子成员参加,外国语学院300余师生现场聆听,热烈互动。

亲身经历:受益于此,外语非常重要
“我的经历和体会,英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英语非常非常重要。”徐卫林结合自身的成长,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和英语的故事。2008年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英文报告,助力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美国纤维学会杰出成就奖的学者,他坦言自己在用英语作报告时也会有压力。同时,徐卫林回忆起自己求学时取得母校英语最高分的往事,认为扎实的英语基础让自己在求学、深造、科研上树立了信心,提供了帮助。

解你所惑:培塑兴趣,追寻真切热爱
“您认为有哪些高效的方法,既能夯实专业基础,又能在实践及其他兴趣领域有所突破,实现更全面的个人发展?大学生怎样能够最大程度地开阔自己的视野?AI技术快速发展,英语专业学生应如何结合技术趋势,挖掘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在“解你所惑”环节,徐卫林围绕同学们广泛关注的专业学习、实践拓展、AI应用和“科技人文共同体”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集中回答。徐卫林结合自身丰富的学习经历倡导同学们要通过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拓展知识边界,形成交叉认知的同时,探索新的发展空间,实现科技与人文的融会贯通;要主动去了解所学专业,增强实践,在不断自主学习和探索中去加深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要拥抱AI技术,也要发挥专业人才更加精细、更有特色、更有人文情怀的作用。徐卫林鼓励同学们“将英语和AI 结合起来,你就会找到一条不一样的出路。”

你问我答:解码“三力”,融通科技人文
在“你问我答”环节,在场学生争先提问,涵盖本科学术研究、外教师资配备、毕业求职选择、压力焦虑排解、读研前期阶段准备、研究生职业发展路径等方面内容。
徐卫林和参会职能部门负责人一一进行解答。他建议同学们培养“兴趣力、自学力和抗压力”,在这三个维度上“找一个小切口,扎深做下去”,不局限于专业的限制去积极扩展知识面,广泛地阅读、学习、探索。通过语言优势,去开辟国际创新赛道;通过实习实践,去融入社会;通过“运动消烦”,去缓解压力强身健脑,发展提升“英语+”的个人综合素质。
在谈到自己在复旦大学,见到因有纺织背景优势而被录取为博士的本校学子时,徐卫林深感欣慰,并对外国语学院积极开设《纺织科技翻译》和《服饰文化翻译》等多门纺织服饰相关课程表示赞赏,他寄语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们,科学需要人文滋养,语言学者也应读懂科技密码,用外语的“经”联结科技的“纬”,去构建外语专业的独特优势,为这场科技与人文的对话落下注脚。

谭燕保总结到,徐院士在外国语学院开专场校长答疑课,指导同学们解决成长上的疑惑,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仔细聆听,认真思考,用心回答,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阅历,与同学们真诚交流,让师生感受到加强版的幸福。谭燕保表示,“语言学习者不担心被AI替代,AI能够懂你的话,而我们能够懂你”这是语言学习者的优势,学院将开设更多校本特色的课程,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希望同学们能够牢记徐院士带给大家的关键词“潜心阅读”和“扩展视野”,不仅要凝结思考,还应带来行动。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做到底都是殊途同归,徐院士在与同学们交流过程中亦表现出对人文社科的兴趣和探索,同学们在人文社科的研究道路上,也要学会使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以开阔的视野搭配出色的学习能力,未来才能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