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直属高校巡视专员、原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莅临我校作专题报告,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出发,畅谈了他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中相关问题的认识。在校校领导,学校中层干部及教师代表聆听了报告。校党委书记尚钢主持报告会。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
李延保教授立足于其长期在高校从事管理的实践经验与体会,以及他对中国高水平大学的体制结构分析、思考与研究,谈到了他对“党委决策权和行政执行权”、“教授治校”还是“教授治学”、“去行政化”还是“去官本位”以及校、院(系)教学和学术管理层级的调整与完善等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李教授认为,当下中国,党管高校是个原则问题,而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这一历史阶段对国家举办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一种“选择”。李教授结合三个案例:校学术委员会的定位问题、校长独立负责行使职责的问题以及党委书记与校长合作共事问题对此进行了论述。他强调,党委书记和校长合作共事不是“谁说了算”,而是二者的积极合作达成良性互动。
在谈到“教授治校”还是“教授治学”问题时,李教授认为可以将曾担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先生提出的“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转变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师生治学、职员治事”。同时,李延保教授还结合国外一流大学设立学术委员会、评议会的事例,提出大学应该更多的使教授和行政管理实现“共治”,力求妥善处理专家决策系统相互制衡和协调的关系。

(报告会现场)
“大学不仅是学术组织,也是国家培养人才、授予学位的机构,所以去‘官本位’比去‘行政化’显得尤为重要”。李延保教授指出,除了缺乏一流的学者之外,粗放式的行政管理是拉大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的原因之一,所以,去“行政化”的提法不如“去官本位”、“去官僚化”。大学要加强行政管理,提高效率和品位,重构大学行政管理的理念。“从行政化管理向教授治学转变,”以优质的行政服务提高教授治学的效益。
除此之外,李延保教授认为“校、院(系)教学和学术管理层级的调整与完善”也是大学治理内部组织结构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进人才方面,“礼遇”与“尊重”应该放在首位,这样,才能保证各种思想与见解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在谈到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中,李教授阐述了大学文化的三个核心要素——“大学精神”、“人文环境”、“管理制度”,强调“大学精神才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提倡做有文化自觉的教师和管理者,要提倡人文管理,把“尊重教师、善待学生、关心教工、直面问题、排忧解难”作为管理工作的文化理念。要以“是否有利于教师和同学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是否有利于学校事业的长远发展”作为大学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
校党委书记尚钢在总结报告时说,李书记对大学中最核心与大学治理结构中的基本问题从哲学、科学方面给与会者做了很好的辅导,这实际上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认识不够的地方。报告中提到的党委书记怎样做?校长怎样做?校领导班子怎样做?另外教授的作用?学者的作用?谁来做学院院长?学院分党委书记该如何做好服务工作等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将指导我们更好的做好纺大的工作。
简介:李延保,1942年生,安徽人,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曾任东南大学教务处长、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分管过教学、学科建设、财务、校办行政、干部和纪检等工作。1998年调任中山大学任书记,2001年任原中山大学与原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后新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副部级),2006年离任。时任教育部长的周济院士在离任会上赞誉李延保同志是社会主义教育家,具有省委书记的水平、支部书记的作风。曾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现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巡视工作特聘顾问等职。目前担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督导组第四十二组组长(负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