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纺大人物】王栋:择一事干一生 跑出纺织科技创新“加速度”

通讯员:罗祎 王超然 韦永杰来源:宣传部 学生融媒体中心 阅读:发布时间:2023-06-30审稿:姜永杰

他怀着拳拳赤子之心,放弃优厚海外待遇,毅然回国投身科研;他敢于挑战科研难题,勇担科技创新使命;他对待学生像父母对孩子一样关心,多次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他就是武汉纺织大学王栋教授,一个17年磨一剑,攻克材料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的科学家。

“什么都不要,我就是要回去!”

王栋的父母为祖国核工业发展奉献了毕生心血。自幼受父母熏陶,王栋从小就立志要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1997年,王栋考入东华大学,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本科毕业后便保送研究生,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科技报国理想,王栋硕士毕业后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攻读博士。虽然在美国学习生活了7年,但王栋一直委托亲戚按时交纳党费,从没有漏交一次。

在美国求学期间,王栋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废寝忘食的学习,从100多名同行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美国化学协会的奖励,并在世界著名企业英威达公司担任材料科学家,从事产品研发工作。在海外,王栋一直心系祖国,时刻关注国内的情况。

回国前,美国企业竭力挽留王栋:“给你升职!”“给你涨工资!”王栋却坚持:“我什么都不要,我就是要回去!”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美国佐治亚大学助理教授、世界知名企业的研发中心主任的待遇都没有留住王栋,“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用自己的知识去给别国打工,我很抵触,在国外的时间里,我从来没有一种归属感,一直就想着回国。”

回国后,香港理工大学准备聘请王栋做讲师,江南大学和母校东华大学也多次邀请王栋……而他却毅然选择了纺大。他的决定令身边的亲朋好友不理解,但王栋却坚信:“在这里,我的所学和专长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栋选择纺大也吸引了一大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湖北省人才项目专家李沐芳教授是王栋团队第一名组员,西安交大博士刘轲在和王栋交谈半小时后就决定到纺大任职……在团队的成立、成长、发展、壮大过程中,王栋倾注了全部心血。如今,他的团队中有老师20多人,涵盖多个学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30多人,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出头,是纺大最大、最年轻的科研团队之一。团队成员一致认为,来这里就是因为能踏实做事。大家都很努力,有合作意识,成果也多,想加入的人也越来越多。

“就要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

“作为科研人,就要敢于挑战科研难题,不断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王栋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十几年如一日,以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在纳米材料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和前行。

“在美国,晚上八点实验室就关门了,而国内没有任何限制,我能够全天呆在实验室做喜欢的研究。”同事们询问他每天忙于工作是否觉得劳累,王栋却是一脸轻松地回答道:“对我来说,做科研是件幸福的事情!”

在一次实验中,王栋偶然发现了一种特殊纤维,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后,他找到了制作纳米纤维的方法——多相熔融共混相分离成纤。一位企业家与王栋合作建设生产线,决定用此方法,将纺织材料制作加工成精密过滤材料。

然而,要实现精密过滤材料批量化生产实属不易。“只要有一个纤维孔隙大于100纳米,整面墙大小的过滤膜就可能废掉。”王栋回忆,在生产线搭建期间,他和团队成员几乎成天泡在工厂里,盯着生产线的环节找差错,好不容易解决了产品均质化的问题,买家却依然没有着落。一时的困境让团队陷入沉思,然而,王栋坚信“真金不怕火炼”,只要转变思维、找准方向,团队的科研成果一定大有用处。他查找大量资料,终在生物医药行业和电子行业中发现机会。

原来,药品和电子产品的生产需要高性能的精密过滤材料来获得无菌药液、高纯度药物、水和化学品等。这类产品生产线的过滤膜几乎都依赖进口,价格高昂。而王栋团队研发的纳米纤维精密过滤材料,价格不到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性能完全可以达到甚至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从王栋在实验室偶然发现特殊纤维到实现过滤分离膜的国产化替代,成果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期间历经了17年漫长的奋斗岁月。然而,过滤膜只是王栋团队啃下的其中一块“硬骨头”。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并顺利实现转化:能够根据人体内外环境进行智能调节的热湿舒适性纤维,由其制备的速干T 恤的热湿智能调节性能优于国外性能最好的商业速干T 恤;与中国石化合作的发热纤维的利润率较常规聚酯纤维增加了近二十倍,被应用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安保民警配发的防寒衣的保暖内芯中……每项成果的背后,都凝聚着团队成员不为人知的辛苦和努力。

“王栋老师一直拥有着比年轻人更足的朝气、活力与工作斗志。他经常说当日事当日毕,切不可耽误科研进展。”团队成员王文对王栋“惜时如金”的精神钦佩不已,这种精神也不断激励着团队成员们砥砺前行,攻克科研难题。

学生的小事在他心中是大事

除科学研究外,王栋最上心的就是学生了。即使每天工作繁忙,他依旧坚持每周与学生们开组会讨论项目的方案,用心倾听每位学生的研究报告,为他们指点迷津。“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王栋治学严谨,对于学生的课业问题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就连作业中的标点符号,都会一一细心改正。从选题到结构的安排,从内容到文字的润饰,学生的每项课业成果,都凝聚了他大量的心血。

“王老师的心很细,学生的小事在他心中是大事。”在王栋的学生陆莹眼中,他就像和蔼可亲的兄长,任何事情都可以向他倾诉。“几年前,我曾患上中耳炎久治不愈,王老师专门联系了国外一位朋友,帮我寻找最佳治疗方法,后来还经常询问康复情况,让我感到十分温暖。”

王栋对于学生的关爱,不仅体现在学业上耐心细致的指导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帮助,他更希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帮扶。从走上三尺讲台开始,王栋多年来不间断资助多名困难学生上学,从不求回报。而令王栋骄傲的是,自己言传身教、以身示范也成为了学生们的榜样。王栋在广东河源捐助一个小女孩读书,承诺只要孩子想上学,就一直供她读到大学。王栋的一个学生无意知道了此事,也开始为小女孩提供捐助。“其实学生刚成家,也不富裕。但我很感动,我的学生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我觉得自己当老师很成功。”王栋自豪地说到。

“做事情一定要立足于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才有意义!”薪火相传,弦歌不辍,王栋将这份科研报国热情传授给学生,也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他的研究生周舟现任Track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突破了关键材料的生产技术;学生钟卫兵现任武汉纺织大学副教授,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如今王栋的学生活跃在全国各地,在各个领域表现出色,也在不同岗位和职责中绽放着光彩。

满怀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坚持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践行以行育人的教育理念。王栋一直坚守科研和教学一线,投入教学用心用情,醉心科研精益求精。他的事迹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级媒体的广泛报道。王栋满怀深情地说:“我要把所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我所热爱的纳米材料科学的研究领域。十多年前,回到祖国投身科研、教书育人,至今仍觉得,这是我做出的一项最正确的选择!”

个人简介:王栋,男,1979年11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武汉纺织大学二级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任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常委、研究生院院长、学科办主任,纺织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北省智能纺织材料及交叉学科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2008年2月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曾先后在美国INVISTA和美国Eeonyx公司担任研发工程师及研发中心主任。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纤维材料改性与复合技术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先进材料联合体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微纳米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分析和预警专家库专家,并任《纺织学报》编委会委员、Fashion and Textiles 期刊副主编、Advanced Fiber Materials期刊青年编委。

编辑:程鹏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