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人物专访〗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教授

通讯员:黄鹤来源:党委宣传部 阅读:发布时间:2014-11-12审稿:

〖人物简介〗俞建勇,中国工程院院士,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责任人,教授、博导,现任东华大学副校长、东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致力于纺织材料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应用开发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合著书籍2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32篇,EI收录4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4项;指导硕士研究生83名、博士研究生25名。2011年首届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纺织学术大奖”;2010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1月4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教授作为第89届世界纺织大会特邀报告人,为参会嘉宾带来了主题为“微型纤维的最新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结合实证研究,系统阐述了微细纤维材料的多功能特性以及广阔的应用范围,受到与会代表好评。大会宣传组记者利用会议间隙联系上了俞建勇院士,俞院士没有丝毫架子,就在会场外的石凳上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访谈,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大师的人文情怀。

(俞建勇院士在会议间隙接受大会宣传组记者采访)

记者:作为一名纺织领域的权威科学家,您能简单给我们分析预测一下未来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吗?科研工作者应当秉持一种什么样的科技创新理念?

俞建勇: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全球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和经济政治变革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世界处于创新变革的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使得我们肩上的任务和负担越来越重。展望未来,科技创新将进一步呈现学科交叉融合,学科之间的边界越来越开阔,产业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同时,科技的发展导致新技术的创新越来越注重对人的思考,越来越关注人类精神世界的需求。

至于科技创新理念,我认为科研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应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合作。比如,从事basic theory基础应用理论研究的人要和从事产业化研究的人相互尊重,互相包容其创新思维,互相融合其科技成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在纺织技术方面,但学生时代的我更偏爱基础理论和前沿学科的学习,纺织起初并不在我当时的学习规划内,真正接触纺织是在大学。我之所以学习且从事纺织专业并一直坚持至今,就是始终有一个信念: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见证中国纺织科技的由弱转强。现在想来,这可能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责任。

记者:针对您所获得的科研成果,您认为哪些因素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比较关键?给我校科研工作者有什么好的建议?

俞建勇:做科研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我认为科研工作者一是应当求真务实,努力完成自己的“岗位责任”。同时,科研工作者应立足国家需求来开展相关科学研究,也就是说,创新需要围绕整个国家和行业的战略展开,而不是单纯从自己的研究兴趣出发。应该看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据此调整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去寻求突破,最后实现科研价值。

比如,采用竹材制备的竹浆纤维是一种充分发挥我国资源优势、可循环再生的新型生物质纤维。然而,竹浆纤维及其制品存在纤维强度低、产品加工品质差等技术难题,严重制约其产业化应用。我和我的团队实现了竹浆纤维制备及其应用技术创新,对发展新型生物质纤维原料、缓解纺织纤维资源紧缺具有重要意义。简单地说,我们的科技创新最终要实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也就是说,我们搞科研绝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深入了解产业需求,推动纺织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要不断思考:我的课题是不是行业急需的?想清楚这些问题是非常关键的。武汉纺织大学在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性成果,值得我们兄弟院校学习并推广。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教授做报告)

记者:您如何看待纺织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

俞建勇: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人类社会的几次巨大变革,均是建立在科技的发展之上的;同时,文化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变迁。科学本身并不处在文化之外而是就处于人文精神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是渗透着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比如:人们那种无穷探索、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可以说在科研活动中被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科学技术发展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不是一个“没有精神内涵”的世界,而是一个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人化”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呈现出一个 “人化”趋势。

比如,意大利传统手工业历史悠久,他们所走的产业类型是能够很好地与文化相融的,并且他们的技艺相当棒,这里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总的来说,科技和文化这两个大的方面,有的时候是相互支持,有的时候是相互冲突,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肯定是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

记者:那您认为科研工作者应如何把文化融入到科技创新里?

俞建勇:简单地说,科研工作需要具备文化底蕴;同时,文化的传承发展也需要现代科技的支撑。比如说,现如今我们的服装领域,仅仅保暖防寒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我们须在更多的创新中融入更多的文化理念及人文关怀,考虑到人们对于产品的实际需求,还要考虑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技术性,又要考虑到文化性。

我认为科技和文化是能够融合的。比如说在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时期崇尚理性,这种理性思想被带入到科学领域,两者就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而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神学拒绝一切科学,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这两者之间便出现了对立。也就是说,科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在纺织领域,中国的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同时,我们的服装产业也可以说是我们文化及文化创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个外在的体现,跟社会的消费风尚、价格取向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能通过对这种时尚进行引领,去推动纺织产业的发展。就像少数民族服饰的材料大多是天然的棉布,图案则是其民族的特征,而传统图案加工技法可以说已经是其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若能把这种传统技艺与现代的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在产品的设计和加工理念中使传统文化瑰宝进一步保留弘扬,无形之中就会使产品的价值更大。

(***教授代表组委会向俞建勇院士赠送纪念品)

记者:您长期工作在高校,请问您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有什么建议?

俞建勇:大学是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我认为人才培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从大环境看,国家正处于转型期,国内许多先进技术都是在“学习西方”,面向未来,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也就要求我们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努力适应未来国家发展的需要,注重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推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校创新型人才,将创新人才培养与科研、教学、团队合作完美融合。

同时,我们要建立起更加开放的课程体系,点面结合,注重启发式教学,不断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避免一味的“强制灌输”。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更多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理论应用时的一些问题。当然,这也要求我们的师资力量要跟的上,要求我们老师的创新思维要跟的上,否则,创新式教学将难以推进。

最后,我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本职工作,能够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努力研究,然后通过不断的累积,脚踏实地,就能够做一个对社会对行业发展有益的人,就能对国家建设有所贡献。

编辑:徐喆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