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湖北省委第六次“双月座谈会”如期召开,此次座谈会的主题是加快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胜势,问计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会议由湖北省副省长肖菊华主持,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张柏青、郭跃进出席会议并发言。我校省政协委员、无党派代表人士傅欣教授作为被邀代表以“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活力”为题在会上发言,代表学校为湖北省科教工作发声。


以下是傅欣发言全文:
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傅 欣
(武汉纺织大学)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建设科技强省的必由之路。湖北是科教大省,却不是科教强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在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上发展不平衡。实现湖北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必须加大力度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一、湖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不足
(1)高校成果与企业需求失配。高校的科研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阶段,与企业主导研发的产品和技术相比,它主要有这样一个特点:高校科研多数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是为了开发产品而研究,而是以科研兴趣、项目申请和论文发表为导向开展研究,技术成熟度不高,不少成果短时间内难以转化,而企业需要短平快的成果和项目,不愿意投资前端基础研究。根据教育部科技司编撰的《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参与统计的高校1804所,研发人员近40万,科研经费投入1500亿元,产出专利14万多件,但专利转让合同数仅4803项。
(2)人、财、物投入不够。高校对国家出台的政策理解不深入,对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没有深刻的认识,对成果转化的重视度不够,部门协调不到位,成果转化平台与团队的管理机制固化,社会资源和力量利用不够。
(3)成果供需对接不顺畅。目前,部分部属高校拥有自己的市场化运营主体,像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都有自己的技术转移中心,且规模较大,受到国家的扶持。而省属高校则缺少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专业机构和平台的引导与支持。
二、措施建议
1.深化认识,掌握政策。
政府、企业、高校院所都要认识到高效的成果转化需要合理分工、科学推进,应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1)国家政策积极向好,政府相关部门应组织专班或专人到省属高校进行广泛宣讲和解读,把国家相关政策和成果转移的重难点讲清讲透,指导高校解决在成果转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2)引导高校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改变以论文为主的评价导向,接受市场对高校科研工作的牵引。
2.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与团队的管理机制。
(1)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和收益分配管理机制。政府和高校应调整科技成果考评机制,不能光看论文,还要加大专利及运用转化的考核权重,提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占比,调动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2)加大对高校成果转化工作的扶持,支持省属高校成立市场化运营主体或与市场化专业服务机构合作,从而解决专业团队人手不够、能力不行和动力不足等问题。
(3)高校应组建一支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和团队,加强其服务能力建设,加强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为学校科技成果产出、转化和孵化能力。
3.加强平台与基地建设。
平台和基地是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平台和基地越多,质量越高,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就越好开展。因此,应加大对省级科技平台建设投入,统筹安排平台建设专项经费;设立省级科技平台培育基金,重点支持围绕地方重点产业、支柱产业集群等相关领域组建新的研究平台,提升科研平台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方向聚集度、研究成果转化性、社会需求导向性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与运营。
改变传统的专利转化思维,主动开展专利运营与布局。如果科技成果的专利没有布局保护好,产品也很容易被盗版、山寨,投资者的利益很难保证,从而导致没有人愿意创新,也没有人愿意投资创新。所以,必须先布局,后运营。经过法律确权后的职务科技成果可依据国家法律和政策进行管理,方便在要素市场流转,便于后续的产业化和资本化。采用“先确权、后转化”的产权激励方式,通过将事后奖励变成事前激励,以产权赋予职务发明人转化成果的权力,从根本上解决了职务发明人有动力转化、没有权力转化的问题。
5.建立适合自己的成果转化制度和流程。
通过探索总结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模式和方法。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武汉市政府共同成立资环工研院就是地大探索出来的一个比较好的模式,依托资环工研院将学校的科技成果与中小微科技企业进行对接,学校提供专利和技术,企业负责转化、产业化和管理销售,资环工研院负责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科技咨询与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助力企业成长。省属高校在这方面也应该进行探索和努力,并提出个性化特色发展任务与目标。依托优势学科,做到成果转化特色鲜明,转化协同成效显著,在国内或省域范围内起到示范辐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