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改革发展大家谈(十四):化工学院

通讯员:来源:化工学院 阅读:发布时间:2018-10-08审稿:

一、学院简介与历史沿革

学校于1985年5月从纺织系分出染整工程、染织美术、企业管理三个教研室成立纺织与化学工程系,设有染整工程专业、染织美术专业两年制专科、管理工程专业。1986年8月,原基础部基础化学教研室划归纺织化学系,成立无机分析教研室、有机化学教研室和物理化学教研室。1987年1月,染织美术教研室划归新成立的服装系。1988年6月,企业管理教研室划出,单独成立管理工程系。1993年增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科专业,1994年10月轻化工程(原染整工程)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1995年10月成立高分子材料教研室,1995年11月增设精细化工专科专业。

1999年1月成立武汉纺织工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系,1999年11月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系。1999年增设环境工程本科专业,2000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升为本科,2002年增设生物工程本科专业,2004年增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2005年7月成立武汉科技学院化学工程学院。2005年7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同纺织工程系合并组成纺织与材料学院,生物工程、环境工程专业与机电工程学院分出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新组建环境与城建学院。2007年成立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08年成立纺织印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教学科研平纺织印染虚拟仿真湖北省实验教学中心,平台进一步得到提升。2012年获批纺织印染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获批生物质纤维与生态染整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13年获批纺织印染虚拟仿真湖北省实验教学中心。

2010年6月学校获批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学院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是武汉纺织大学最早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的学院,下设轻化工程系、化工系、应用化学系、大学化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办公室等。

二、改革举措与发展成效

学院秉承“特色发展、开放办学”的思路,形成了“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协调发展、立足行业、服务社会”的办学特色。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研基地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水平,努力迈向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建设征程中。

1、强班子、抓党风、倡廉政,党建工作成效显著。

学院领导班子扎实推进“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学习时间制度化,学习重点明确化,学习研讨一体化,严格三会一课制度,精心安排学习内容,学院党委和各党支部把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注重学习效果。班子成员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凡重大决策,都广泛征求意见,集体研究决定。凡是涉及到与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进行院务公开,始终把团结放在班子建设的首要位置,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分工协作,责任共担的双重原则,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形成了“讲团结、讲协作、讲奉献”的良好氛围。学院教师党支部全部实施了“双带头人”工程,党支部书记均由系主任兼任,对促进各系教学科研及党建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学院党委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王娟娟荣获“优秀党务工作者”、陈飞飞、轻化工程本科生肖可欣获“优秀党员”,轻化工程学生党支部荣获“基层党支部”称号

学院建立健全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和岗位职责,完善了学院廉政制度和工作规范。坚持党政齐抓共管,履职尽责,狠抓作风建设,深入师生、服务师生。突出抓好责任分解,落实责任主体,学院党建品牌活动多次受到省、市、校级奖励,党建工作成效显著。积极指导、组织学生党支部开展党支部特色活动和主题党日活动,对学生党员开展党性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和法治教育,认真扎实开展学生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学生党员骨干培训;以苦干团为载体,引导学生开展了政治理论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校园内苦干实训等系列活动,既锻炼了学生党员,也提升了学生党员的党性,取得了良好效果。学院围绕“思想引领”主线,强化第二课堂,育人功效成效显著。学院苦干精神实践团入选2017年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宋小林同学入选湖北省第五期“青马班”;荣获“创青春”全国创业大赛湖北省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肖可欣同学当选“青春力量 感动纺大”榜样人物。

2、重教风、正学风、肃考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院积极优化育人环境,以规范学风建设为重点,通过教风促进学风,以学风端正考风,全力推进“三风建设”,师生共抓“三风建设”的合力,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生团队在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创新成果报告会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在首届全国大学生绿色染整科技创新竞赛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生团队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3名同学通过2017年挑战杯校级选拔;发表科技论文6篇,其中SCI4篇。

学院长期以来,加强基础教学的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坚持领导集体听课,管理人员转作风,教师积极联系师生、深入宿舍、课堂,设立教学督导岗,健全教学监管和指导机制,保障在岗教授、副教授100%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

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评优评先为抓手,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逐步落实《化学与化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报告》,予以改进;认真筹划化学工程与工艺和轻化工程专业的专业认证。改进考试管理工作,严格把关监考环节。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做好言传身教,在思想道德品质中进行潜移默化,注重加强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3、引人才、建团队、抓科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近些年,学院大力引进海内外高水平博士人才,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在职教师中现在_5名,楚天学子7名,湖北青年百人1名,阳光学子4人。学院现博士比例达到65%以上,硕士达100%。熊金艳、杨永生获批2016年湖北省楚天学子;毕曙光、高凌峰获批2017年湖北省楚天学子;杨永生获批湖北省_青年学者,夏明桂教授获武汉市“黄鹤英才”称号;朱君江教授获批湖北省_特聘教授。

学院加大投入,组织外派教师外出培训、进修、学习,加速教师知识更新,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水平。2017年余奇、彭俊军博士在国外研修归来,并取得了有显现度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琚海燕博士到美国开展一年的访学。姜会钰博士获2017年度中纺“纺织之光”奖教金。

同时,加大力度开展团队建设,深入推进“每位教师入团队、每个团队有方向、每个方向有力量”的团队建设制度,以精品课程、课程群、品牌专业建设为重要载体的教学团队,坚持以老带新,定期开展教学研讨。集中学科优势和资源,采用带头人负责制,形成相关学科、跨学科团队共享资源、共同申报科研项目的信任、合作、共享关系的科研团队正在形成。学院将努力打造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团队,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2017年,学院较好地完成学校下达的科研任务,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各类科研经费到款近400万元;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检索收录36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2018年上半年,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5篇,授权专利5项;科技获奖成果显著,姚金波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生物酶连续式羊毛快速防缩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朱君江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污染控制与绿色合成催化材料的制备与作用机制”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权衡教授荣获2018百草纤维纺织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

4、抓硬件、优软件、创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为进一步满足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学院近些年先后共投入3600余万元开展实验室改造和建设,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及信息化管理,推进了实验教学建设和改革,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和实验室环境。积极整合学校和学院资源,改造各教研室、系部办公室,确保每位老师都有专属办公区域。

加强制度建设,修订完善了学院的制度汇编,师生逐步形成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学院空间,把思想教育延伸到每个角落,化学文化墙、考研英雄榜、十佳寝室、榜样人物等促进了优良院风的形成,大力弘扬“家文化”,加强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办公室文化建设,激励师生和谐相处、勤学上进、求真务实。近些年我院考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笃实好学 学在化工”已蔚然成风。2017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为26.49%,2018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33.20%,位居学校前列;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实施全院查重,学生论文达到学校规范要求,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稳步提升。

编辑:张莹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